第449章 东方有佳人,风姿依旧在(第3/4页)

军事政治经济全部上了轨道,李洛这才能放心东归。

他将守卫剑门关一年的唐军调回,换上新的的兵马。而之前一直坐镇剑门关的特务李益,被任命为益州丞,协助杨汉明治理益州。

苗兵和凌霄城长宁军也全部改编为唐军。李洛任命凌霄城守易士英为益州司马使,授予大武士,都督军衔,封一等伯。

州司马使为正三品,位同州牧。是兵部在各州的派出机构,受兵部节制,主管一州兵员招募和退役抚恤,以及军中人事等职权,属于军政衙门。

驻军五品以下武官(不含五品)调动升降,皆由州司马衙门负责,职权不可谓不重。李洛把这个官位给了易士英,当然是对易士英坚守凌霄城的酬功。

因为益州驻军离江南太远,李洛为了管束军纪,还设立了州一级的宪兵机构:司宪局。

司宪局主官是司宪参将,为四品武官,是朝廷司宪署下属衙门,业务上只对司宪署管辖,但人事上被兵部管辖。负责一州驻军和警士的军纪军法,同时也要负责肃反和治安。

因为警士缺乏,李洛还从军中选出一些识字的士卒,担任各级官衙的警士。

于是益州警士堂也有了。警士堂的官长,全部由伤残退役的武官担任。

法士堂和检士堂,当然也全部成立。

李洛也没忘记成立村学,乡学,县学三级学堂。每百户设立村学,教师一人。每千户设立乡学,升级入学,教师两人。

搜刮一切民间识字之人,凡是能识字一千并会算术者,就能择优教授村学,授予村学教师,每季三块银元。

粗通经史而会算术者,择优为乡学教师,每季四块银元。

至于县学,那就更是升级考试了。县学设立教谕四人,已经是九品官吏。必须是正儿八经的文士,才能担任。

但因为高级师资太缺乏,郡学就难以设立了。李洛只能设立了益州学院,以蜀中名士担任教授,作为益州最高学府。

与宋朝官学相比,唐国官学的特点有很多。

一是普及到乡村;而是体系严密,目标明确。如村学两年,目标通识百家姓,会加减法;三是村学阶段,不管男女,最迟七岁强制性入学。四是统一教材。

唐国所用的教材,是海东时代李洛和崔秀宁亲自编写的。从乡学开始,就加入了华夏地理,格物学,简单数学,华夏通史等课程。

而且乡学阶段,还要由驻军教授骑马射箭(军训)。

由于缺乏适合唐国教材的师资,现在虽然有了新教材,却只能说搭起了架子。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没有几年时间沉淀,很难出效果。

李洛还煞费苦心的搞出汉字版的“拼音”,作为启蒙教材。比如a,用ア代替,既简洁使用,又摒弃了拉丁字母。

最后,李洛又留下了三万老兵。除了虎古的一万骑兵,还有一万火器兵,一万长枪兵,镇守益州。

加上新兵和之前的苗兵,长宁军,益州唐军高达十五六万。暗中还留下了一批特务监视军队,官衙,会社组织。

特察局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一千多专业特工,以及数量更多的外线。除了前五批是崔秀宁亲自培训的外,其他的新特务都是特情军官学堂毕业的。

这些人遍布整个后世东亚,虽然还没做到无孔不入,但完全做到了监控天下。已经没有多少事能瞒得过特察局的耳目了。

只要有人反叛投敌,很快就能特察局查获,从而第一时间被镇压。

更可怕的是,崔秀宁设计的是内部监察和外部监察相结合的办法,来监督特务机构。警、宪、特相互交叉监视,明暗结合。而且,特务和特务之间也相互监督。

加上骨干特务本身经过严格筛选,家人又被重点关照,要想背叛也很难。

四月下旬,李洛出夔门,过白帝,经归州进入湖广。

梁国顿时如临大敌。

李洛哪里会管萧隐怎么想?他直接派一支舰队运送五千兵马入汉水,过襄阳,去替换守卫武关的刘卫泰。

刘卫泰坚守武关一年多,也该换他回来了。

唐军的举动,顿时让驻守襄阳的梁军大为紧张。当然,守城大将的紧张,完全是装出来的。

他本来就是唐国大特务嘛。

得知唐军并无过分举动,江陵的萧隐才松了口气。

接着萧隐就脸色惨淡的对群臣说道:“唐主何其霸凌,欺我大梁甚也!大军出入长江,威加汉水,朕竟无可奈何啊!”

……

五月初,在外大半年的李洛,终于回到临安。

崔秀宁和政事堂相臣林必举,再次率领文武百官亲迎。

这次凯旋大礼比上次更加隆重,还鸣放了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