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大明人口普查(五)(第3/3页)

这种吁求是整个国家社会一种被动性。

而更令人束手无策的便是这种吁求几乎无解。

什么是普遍理想化治理?

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所谓理想国。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基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普遍理想化。

这个国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遵纪守法,人人道德高尚,这都是普遍理想化。

那理性化治理又是什么?

因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道德高尚,偏生出了一个走投无路的穷人,偷走了一户人家的财物。

从此之后,丢失财物的人家开始怀疑身边的邻居,而身边的邻居家又被这第一个盗匪偷了东西,便开始怀疑第一个失窃的人家。

纠纷之下,有了公衙审断。

最后,因无证据,此案作废,各打五十大板。

这便是理性化治理。

但这一结果唯一带来的影响,就是这个原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县城每到晚上,家家户户紧闭门窗。

人民开始学会怀疑自己的邻居、堤防每一个看到的陌生人。

道德高尚的精神社会便于这一刻宣告崩塌。

时代吁求治理的方式越来越好,人民也在吁求治理的方式越来越好,但人民和时代总在理想与理智化中左右进行摇摆。

所以这个吁求很难得到当局的解决。

解决不了,便是矛盾诞生的症结所在。

一个帝王若是靠着一己之力就能治理好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那这无异于是在痴人说梦,历史也已经证明凡有这种想法的,无不在最后以失败亡国告终。

别说过亿了,便是丁口破五千万这一关口的,汉、唐两朝,体量最大的时候,恰恰是其盛极而衰的时候。

后世编史的时候,总是将责任习惯性推到某个皇帝脑袋上,说这个皇帝多么多么无能,这无疑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

明朝的灭亡能怪崇祯吗?

我们基于时代背景、社会矛盾、国家经济、祖制弊政、政治内卷多方面都已经做过了复盘,已经注定不是换一个皇帝就可以力挽狂澜的,只有不破不立一条路重头再来。

推翻一个王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你让崇祯自己亲手葬掉大明,再建一个新的朝代,那他算大明的亡国之君还是新朝的开国太祖?

赵宋王朝基于前朝的历史教训,建立了新的国家行使统治的社会管理制度,满足了百姓对治理的需求,咱们姑且不提赵家王朝外交上和军事上的软弱性,但以国家内部的情况来评述。

终宋一朝,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数量以及生活质量,是不是确实要比汉唐好的多,得到的答复是必然的,没有任何值得反驳的。

而眼下,宋也亡了国,非汉人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元也一样亡了国,这两个王朝的灭亡,尤其是元这个老大帝国的毁灭,可以为后代王朝总结的经验教训属实是太多了。

这一点,眼下的大明还没有这个觉悟。

“蒙元之败,败于夷狄窃居神州。”

这便是基于民族之别的观点。

从没有人仔细审视过宋元明三代的更替。

而眼下,大明的丁口也已经破了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大帝国了。

外部的敌人,这个世界都不可能出现够资格挑战大明的,那大明唯一的敌人,就是内部即将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矛盾。

“治国首重治官,而今我大明,丁口过亿,朕有压力,诸卿也需深感压力,今日朕便交代一份课业吧。

诸卿罢朝之后归府,便以今日这事写一篇思考的文章吧。”

朱允炆强调了一句:“我大明何以有今日之盛,将来又该如何保持这今日之盛,甚至再进一步。”

众皆心中明了,这是一场大考啊,虽苦,仍躬身领命。

“谨遵吾皇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