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法治大明(五)(第2/3页)

而许不忌的政治立场就是激进,坚持一狠到底,办事办绝。

大明正在经历中国几千年未有之时代大变局,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恢弘王朝的前进过程节点中,需要寻求对旧有的行使统治方式进行新的改变。

两人一者提倡‘水至清则无鱼’,一者提倡‘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杨士奇诘责许不忌‘人至察则无徒’,隐晦的提出如果法办朱高燧,万一将来朱文奎、朱文圻等皇帝的亲生儿子犯了罪怎么办,你还能逼着皇帝去杀吗?

而许不忌则回答‘皇权不出宫,太后要什么面子?’

已经是正面回答了杨士奇的问题,大明的太后可就是被皇帝生生气死的。

皇帝已经在亲情和国家中做出过抉择,所以他许不忌不怕。

两人之间各有各的政治主张,却用对案件的不同支持观点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看似是让皇帝选择支持两方的不同观点,实际上是让皇帝来选择下一任内阁首辅和确定大明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

皇帝如果支持杨士奇,那么许不忌就失去了皇帝的圣眷,喜欢上纲上线得罪了如此多同僚的许不忌但凡聪明,要不得几天就会上表病辞。

同理,朱允炆如果支持许不忌,那么杨士奇的观点就是一种对犯罪的纵容与袒护,被罢黜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细节就出现了,两人都发表了观点,将选择题交给了朱允炆,朱允炆纠结了,一共叹了两次气。

最后选择蹲在朱棣和杨士奇的中间,注意,是朱棣和杨士奇的中间而不是杨士奇和许不忌的中间。

问了这么一句。

“四叔,杨阁老说您已经取得了被害者的谅解,谅解书带了吗?”

皇帝不知道朱棣连夜的活动吗?

当然是知道的,但皇帝还是这么问了。

这就是一个台阶。

朱棣只需要顺着话接下来,那么皇帝这个问题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和正面的回应,皇帝也就可以顺坡下驴。

“既然取得了谅解,说明杨阁老说的有道理,燕王已是知罪、悔罪,并积极协调各方对伤者进行诊疗,加上死伤者家属的谅解,召大理寺卿高肃来,看是否具备法定的宽恕开恩条件。”

一个郡王犯罪,亲王和国公不停的上门道歉,巨额赔偿加上犯案的郡王被判终身刑期。

就这个处罚的结果传遍天下,老百姓哪个不得夸皇帝爱民如子?

这已经是顶了天,连想都没想过的伸张正义了。

案件到了这一步,杨士奇已经是胜券在握,许不忌自然是濒临失败。

皇帝终究是快四十岁的中年人了,他老了,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开始有心顾及亲情,做事不在如年轻那般一狠到底了。

有些事情上,能让步的地方,皇帝选择了让步。

朱棣跟着朱允炆十几年,是亲身可以感受到皇帝的心态、性格上的转变。

这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扛着大明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皇帝,终究也是个肉体凡胎,不是神。

全面依法治国,保护这个国家可以有章有程的走下去是皇帝的梦想,而现在皇帝却迟疑了,动摇了自己的梦想。

于是,朱棣做了一个抉择。

放弃自己儿子的生命、也放弃自己,成全皇帝对这个国家所有的爱。

也用这种方式告诉朱允炆,不仅仅只有皇帝一个人爱这个国家可以付出一切,他朱棣也可以为了大明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所以杨士奇傻了眼。

杨士奇只是大明的官,思想中还是旧有官僚士大夫阶级的思想,那就是国家只是皇帝一个人的国家,他们都是臣子,食着君禄操心君事罢了,其他的跟他们没关系。

但朱棣的选择也是在告诉朱允炆,有的路一旦走上去就没法回头。

做皇帝,就一定要做孤家寡人!

朱棣放弃了朱高燧的性命,同时也放弃了继续陪伴朱允炆走下去的机会,将来这大明中央,皇帝注定是越来越孤独。

所以朱允炆非常的失落,步履蹒跚的缓缓离开。

这起案件尘埃落定,杨士奇因为错误的政治主张被罢免,朱棣的主动请辞被朱允炆允了下来,许不忌如愿以偿的登顶大明政治山峰的巅峰。

最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

朱允炆免去了朱棣武英殿大学士、总参谋长两个职务,而这两个职务在一到两年后朱棣是一定卸任的。

也就是说只是早晚一两年的区别。

而朱棣宗人府宗正、大明燕王的王爵是一概没碰。

而这两个头衔不是国的职务,而是家的职务。

皇帝免去了朱棣在大明的一切,却保留了朱棣在朱家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