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在南京(下)(第2/3页)

在夏元吉和许不忌纷纷表达反对意见后,其余各部尚书在仔细考量后也是摇头,不支持解缙的这项提议,这个场面也让杨士奇有些失落。

“既然大家都不同意,那粮赋的事暂时不废,实物税取消,具体怎么取消,以何种方式替代,维喆这边怎么想。”

杨士奇不是王安石,他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更没有一头撞破南墙的豪气,硬要以一己之力推动一项事关全国几千万百姓的国策,虽然他很想拿出内阁首辅的权威,一力推行,来让自己的名字刻进青史之中,但就如夏元吉所说。

万一将来出了问题,怎么办?

荀孟之变的遗祸波及了大宋几十年,一场变法,导致了几百次地方起义,这个锅,到底是王安石来背还是司马光来背?

起码就杨士奇来想,他不愿意也背不动这口大锅。

“废除实物税,改由现银折抵这事不难操办。”

夏元吉驳了解缙第一项提议,对于这第二项倒是持肯定意见:“前两年为了鼓励民间家庭作坊和自营生产,陛下停了生产的课税,只征交易卖出后申报的商业税,就已经为废除实物税打好了基础,现在咱们顺时推行,也只能算是稍微激进一步罢了。

为了不出现百姓因要缴纳现银实赋,而不得不仓促卖出货物产生亏损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建议等明年内阁先向陛下汇报,议定指导价政策之后推行废除实物税,同时按照各省的情况酌定一个宽限期。

比如说浙江、福建两省买卖实物变现相对容易,可以给十五到二十天的容时,只要在这个期限内缴纳等额的现银或银行铜票就可以,而云贵、辽东买卖货物可能会比较困难,咱们可以给三十到五十天的容时,不至于让百姓仓促低价卖出而吃亏。”

夏元吉是真稳啊。

杨士奇微微闭上了眼,说来说去,这两条政策在夏元吉这里全给否掉了。

等明年跟朱允炆议定指导价政策后在顺势废除实物税,那这项政策的功劳还能记在内阁头上吗?

毕竟朱允炆一回京,杨士奇都打算递交辞呈了。

“指导价政策不定,实物税就不能废了吗?”

杨士奇按不住了,一把坐直身子,侧首看着夏元吉,正色道:“实物税不是农业税,牵涉不到天下人,更不相连国本,今年定下来试行,明年按照实际市场的情况和变化再推行指导价政策,那不也挺好吗,正好可以拿来当做指导价政策的参考。

有容时在,百姓的亏损是不会太大的,而且今年王雨森搞出了一个包产到户,鼓励百姓们发展养殖畜牧、手工作业,达标的给奖励、不达标的给予比例补贴,极大繁荣了南京城内城外上百万百姓的民生。

咱们可以以此作为借鉴,把两项政策挂上钩,一旦百姓迫到容时仍没有将货物卖出去,地方商贸有司可以按照届时的指导价减额进行收购,而减额就是实税的数目这不就行了嘛。”

说完,杨士奇已经不打算再给夏元吉表态的机会,手在夏元吉的小臂上轻拍两下,而后抬起:“我同意废除实物税,明年初一内阁的第一道行文,就由通政司明发全国。”

杨士奇一抬手,解缙作为首倡者当然是当仁不让的紧随其后,朱高炽默默的也应了下来。

内阁三位阁臣表态通过,各部的意见就已经不重要了,大家伙纷纷开口支持了杨士奇的意见,同意了这项政策的出台与颁行。

“那我坚持一点。”

夏元吉无力阻拦大局,但还是加了自己的意思:“通政司的邸报上必须在这项政策的最后明确标注试行两个字。”

只要写上试行,万一出了不好的问题,那也可以随时废止。

这就好比朝廷年年烧粮,对老百姓的说法就是过期变质,无法食用。

甭管百姓信不信,那是心里的事,朝廷管不到。

起码明面上,朝廷占着理。

试行政策,好与不好试试才知道,不好就停,也算是朝廷为百姓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怎么说,那都是朝廷的好。

对此,杨士奇自无不允的道理。

成了是内阁的功劳,不成内阁背的锅也不算太黑。

连续议罢了两件事,杨士奇也有些疲惫,但还是翻开自己的奏疏,按照上面记述的事项继续向下说着。

“第三件事,关于扩大吏察范围和都察院增员,推动巡查制度的提议,这项提议由都察院左都御史景清提出,景清,你来说说具体意见,今天这堂阁部会议能定就定下来。”

一直存在感不强,敬陪末座的景清啊了一声,有些意外。

他这个提议都是几个月前给杨士奇私下里单独汇报过的,但一直没听杨士奇提及过,连景清自己都快忘了,万万没想到今天竟然会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