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大明巨变(二)(第3/3页)
“先征地。”
严震直接过夏元吉的问题,开口道:“朝廷出面征地,促使百姓离开土地从事其他的工作,使得日常生活中的所需用品产量增加,一步步将自耕农变成手工业者、工匠、纺织工人、养殖者,一步步释放大量的农业生产力并将其转化为其他产业生产力。
包括扩产酒坊,使得粮食的消耗用途、用量变多,需求量加大,就会使得粮价稳定甚至是上行,自耕农的收入提高,而生活中其他消耗所需的价格变得廉价并不断下行,包括酒水、盐油酱醋、日用工具、肉食品,等那个时候,我大明几千万老百姓就都过上好日子了。
直到由印度、暹罗等产粮地输送进我大明的粮食开始无缝对接本土粮食的产销体系并趋于稳定后,那个时候我想,我大明的百姓甚至可以过上顿顿有肉的生活,即使不能如此,但想吃的时候,也不会抠抠搜搜的拿不出钱来。”
拥有一个殖民地对殖民国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但对殖民地的要求也格外的高,必须是高质量的韭菜地,一般的韭菜甚至是反抗性的韭菜,就失去了作为殖民地的价值。
约翰牛本土的工业革命如此顺利,得益于东印度公司的横征暴敛,进而使得整个本土国民生活在一个低物价成本的相对舒适环境。
因为生活质量好了,生存压力不复存在,老百姓们脑子里就会诞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有精力去加以实验实现。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种手工业的繁荣兴起,比如钟表行当。
老百姓们开始有闲心精力去研究发明一些在以往生存中压根不需要的小物件,而不是整天埋头于田垄之中,挥汗如雨的进行刨食。
占据一个印度,可以使整个大明天下在未来几十年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在各个方面慢慢发生的,最后,量变引发质变。
而在这个巨变之前,有不可避免的一个阵痛期。
值得庆幸的,是严震直及时发现并向朱允炆做了汇报,要不然,一旦几千艘海船进入泉州,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自耕农就会直接破产,那将会对这个国家,造成多么巨大的伤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有一天,大明一半的百姓脱离农业生产,而成为其他各行各业的生产者和工人,届时大明的国力,就可以轻松吊打全世界了。
一百个聪明有技术经验的工匠或许推不动科技跃迁,但一千个、一万个、十万个呢?
只要好的韭菜地足够多,大明甚至有机会,在十七世纪就达到二十一世纪的生产水平及科技层面。
严震直和朱允炆携手为大明的未来勾勒好了一个恢弘璀璨的蓝图,这份蓝图基业也大大刺激到了内阁其余众人。
谁都没有任何意见了。
“四川自贡有盐井,一直没有得到大力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人力的不足和开发、运输等方面存在问题,既然要征地,转化生产力的方向,臣建议,先在四川做试点,同时指令工部对自贡盐场周遭的地理困难问题进行解决。”
杨士奇的提议让朱允炆频频点头:“咱们现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既要求快也要慎重,四川百姓数量不多,拿来做第一个试点确实可以。”
“先四川后云贵,转而山西、陕西、河北,由这些地方往内陆逐步推进,最后动河南、河北、江南等农业大省。”
内阁几人很快就此事拟定了新的国策,朱允炆点了头,这事便算是定了下来。
“陛下早些歇着,保重龙体啊。”
双喜小声嘀咕了一句,朱允炆这才注意到在这个时候,殿外甚至已蒙蒙亮。
“再有一个时辰,就该开大朝会了吧,哪还有歇的功夫,再议议,看有没有什么别的细节需要补充的地方,事关数千万百姓生计,不可轻易慢怠。”
君臣几人俱都苦笑,干脆各自添上一杯浓茶,就这项国策的一些细节继续讨论起来。
能有一个多时辰,殿外已是彻底天光大亮,浑身酸痛的朱允炆伸了一记懒腰,带着几个跟他一般无二却精神抖擞的阁臣,迈步往奉天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