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大明商业银行构想(下)(第2/2页)
“自是没有。”
成本都快跟购买力持平了,哪有人会傻到私铸铜板啊。
“那就印铜票。”
朱允炆提出了一个相对应的点子:“按照大明宝钞的方式印发铜票,面额由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来组成,其中五百文的铜票周边可以勾勒一层银边,将成本增加。
民间没有印刷机,他们想要仿造需要一点点的研究,一张张的仿制,成本本身就是咱们中枢自己印刷的数倍,咱们将一张五百文的铜票成本控制在八十到一百文区间,民间就算仿造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搞官锭银和印发铜票,算是朱允炆现在唯一能想到的解决货币体系的办法。
“你们商部也别整天多懒,工部的技术终究是民间比不上的,印钞票无非就是纸张和花纹的工艺,让工部抓紧时间攻克这两项技术难关,在印刷机上多研究研究,雕出一些更细致繁琐的图案,保证过印刷之后的钞纸仍然清晰明目,而纸张的质量可以通过将多张纸滚压为一张的方式增强。
搞定这两点,基本上可以杜绝民间九成九的伪造风险。”
不能大规模印钞票,那这个银行就一天都开不利落。
大额存贷,总不能押着几十辆银车满大街跑吧。
“先这般,等铜票印发出来朕看一下质量,只要能够通过,各省就先在省城把银行开起来,同时面向民间将那些碎银角拿铜票兑换掉,回炉熔造官锭。”
朱允炆还刻意强调了一句:“火耗归公,不要加大百姓的负担。”
碎银角拿铜票抵兑,本身的价值就不对等,毕竟五百文的铜票成本也就几十文钱,多余的空头,都想当于被朝廷赚到腰包当中。
火耗这点损失,朱允炆自然是不愿意让百姓来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