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两件事(上)(第3/3页)

“你们动不动就喜欢拿祖制来说事,谁能告诉朕,到底要听哪一位祖宗的?”

朱允炆寒声道:“要不,朕废了科举,恢复诸位卿家的举察权,再重现一次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

所谓诛心之言,莫怪如是。

那官员被吓得抖如筛糠,再也不敢言语。

朱允炆挥挥手懒得搭理他,后者便如蒙大赦般的退了回去。

“吾皇圣明。”

就在朱允炆继续开口说话的时候,班列之中走出一人,大家伙打量一眼,都下意识的一撇嘴。

新任的通政司右参议许不忌。

一个靠着流血运动、靠着煽动百姓动不动给别人扣黑帽子一跃成为大明政坛新星的玩意。

许不忌才懒得关心同僚对他的看法呢,大家伙都是文人,文人是有骨气的,偶尔拍一拍皇帝的马屁,给同行泼点污水扣几顶帽子能叫下贱吗?

这都是基操好吧。

“臣以为陛下说的甚是有理,自古以来凡是循祖制治国的无不以失败亡国为终焉,须知因时制宜,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最终只有一败涂地。

先商鞅变法才有老秦自贫瘠的关西之地一跃而成战国七雄之首,后有黄老之学成就文景之治,足可见任何时期治国最需要的不是循先人成功的典例,而是自行摸索出最适合当朝的新政才能开创大世。

陛下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一眼便看出宗亲年俸这条祖制几百年后的隐患,早早废除,而今又通过孟、曾、颜三家所缴的欠税看出天下士绅不交税对国库的亏空之巨。

天下百姓能拥有当今陛下这般的圣明之君,臣起自寒微深有体会,莫不感动的无以自持,只能代天下百姓给陛下行三拜九叩大礼。”

说罢,这货还真就跪地上咚咚咚的砸起脑袋来。

奉天殿里顿时一片鸦雀无声。

朱允炆嘴角微微抽搐,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看待这个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家伙,这是个真不要脸的谗臣啊。

还没等朱允炆感慨完,新任的吏部员外郎胡广也跑了出来,张嘴就是一大篇歌功颂德的锦绣文章。

这个江西士子运动的领头羊,他的古文功底可比许不忌强得多,说起话来也要比许不忌更加的有底气,很多朱允炆自己没想过的地方,经他嘴里引经据典的延伸引用之后,还真就把朱允炆的形象塑造成了集古今圣贤为一身的千古一帝。

“革历朝之糟粕、取圣贤之精华。”

胡广昂着脑袋,神态亢奋:“非当今陛下再无堪当圣君者。”

这朝会,跑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