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大战舰(第2/3页)

三人赶紧趁机上前找到同样被震住的吴子力和李涛二人,然后向码头奔去。

一段时间后,为首的一艘巨舰首先停到了泊位上,韩松从上面探出头来,看到了江南工作组的几人,笑道:“如何?这便是我们的宝贝,最新的烈焰级,‘逐日’和‘追云’!”

……

“烈焰级”巡航舰,就是之前阔马造船厂一直神神秘秘藏着掖着的“项目A”,如今终于展露真容了。

这个项目立项其实相当早,早在星火级量产之后没多久,海洋部诸人就开始谋划下一代主力战舰了。毕竟,说白了星火级只不过是强在帆装和火炮上,船体设计得很一般,初期用用还凑合,但迟早是要升级到更大更先进的平台上去的。

当然,早期人多嘴杂,不光海洋部的人整天做梦,其它部门的人也常来凑热闹,想要什么船的都有,思路天马行空,其中大部分当然都是毫无可行性的。随着海军的不断发展,对风帆战舰的认识逐渐加深,阔马造船厂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也逐渐提上去了,才有了真正设计建造一款次世代战舰的可行性。

是说高瞻远瞩也好,异想天开也好,总之项目A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柞木材料的准备、大型制造设备的筹备等等,早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不过设计的真正定型,还是在1260年。经过海洋部众人的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参照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的“巡航舰”,制造一款排水量500-600吨、具有单层炮甲板和优良航海性能的三桅快速帆船出来。

巡航舰,也即“Frigate”。这个英文单词在现代战舰分级中指的是最低一级的“护卫舰”,不过这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在风帆时代,Frigate在海军中扮演的角色要重要得多,后世爱好者一般以“巡航舰”这个名称来称呼它。

这要从风帆战舰的分级说起。17世纪后期,英国人将可以承担主要战斗任务的中大型船只分为六级,后来也被其它欧洲列强所效仿。其中,1-4级是可以走上战列线作战的大型战舰“Ship of the Line”,也就是“战列舰”这个名称的最初来源;而5、6级是在舰队中作为辅助地位的快速战舰,也就是所谓的“巡航舰”。

战列舰通常具有两层或三层甚至更多的放置火炮的直通式炮甲板,可以容纳几十上百门重型火炮,火力惊人,同时也有坚实的船壳,是欧洲海军相互厮杀的主力。

而巡航舰更注重快速灵活,只有一层炮甲板,体型更小,船壳自然也要弱一些,一般来说是无法与战列舰正面对抗的,但相应的适航性要好得多。

海军作战的中坚力量,自然是强大的战列舰。但是与任何时代都一样,这种强大的战舰自然有极其昂贵的造价,若是有了损伤肯定得心疼得要死,而且高大的船体使得它适航性很差,难以航行到遥远的大洋中,只能在近海作战。

所以,风帆时代的战列舰就和钢铁时代的战列舰一样,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国家海权的象征,只起到震慑的作用,真正拉出去打仗的机会是不多的。

而巡航舰,则是海洋强国控制海权的真正主力。这些灵活的小型战舰,可以跨越风浪前进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也有足够的武力击败殖民地的任何潜在敌对者,不管是封锁海岸、护送陆军登陆、为商船护航还是劫掠敌方的商船等任务,都可以完成得很好。在风帆时代之中,一个又一个杰出的舰长和海员们驾驶着巡航舰扬帆四海,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她,才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真正代表。

呃,好,程序走完了。总之,就算东海人想造多层甲板战列舰,他们也是造不出来的,所以想要升级装备的话,也就只能从巡航舰试着造起了。

反正放眼过去,在可见的海域内,即使是单炮甲板的巡航舰,也不可能有足以挑战它的对手,那么造火力更强的船不是浪费吗?所以,东海人寄予厚望的项目A最后被定位为“长期演进项目”,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力舰型,先从小号的做起,一直做到一两千吨,最好还能按需求衍生出战舰和商船型号。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终定型的第一批“练手船”,虽然只是五六百吨级别,在后世是艘不起眼的小船,对于明州、福州的大型船场来说也不算难事,但对于东海商社来说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图纸上画得挺好,但一上手就遇到了一堆工程问题,磕磕绊绊,到山东之战打起来的时候,才搭了个壳子出来,还有很多东西没完善。

当时没办法,只能激活“项目B”,将东海号请了出来。还好,虽然一个是木帆船一个是铁船,但毕竟都是大船,之前为项目A准备的设备和技术也能用在项目B上,最后将它顺理修复,成功镇住了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