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相同命运(第2/3页)

与来歙不一样,来歙死后,遗体是被运回到洛阳,而岑彭死后,他的遗体很难运回洛阳,其一是路途遥远,其二,汉军现在根本无法回撤。

一旦回撤,资中的公孙恢、王元必定率领蜀军堵截,如此一来,他们这支仅有五万人的汉军,要被蜀军团团包围,有全军覆没之危。

岑彭的遗体只能在武阳这里,就地安葬。岑彭死了,但蜀地的百姓们都有记得岑彭的仁德。

蜀地的百姓们自发的在蜀地为岑彭立庙,祭拜这位在蜀地推行汉制,又爱民如子的征南大将军。

一个人是否仁德,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百姓们说了算。

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让敌人领地内的百姓们立庙拜祭,岑彭的人品可见一斑。尤其是和岑彭后面的那位吴汉相比,蜀地百姓的确是该怀念岑彭。

岑彭的遇刺而亡,不仅让汉军和百姓们悲痛不已,就连前来投奔岑彭的蜀地官员,也同样痛心不已。岑彭率军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蜀地很多前来投奔的官员,都在赶过来的路上,还没见到岑彭呢,其中官职最大的是仁贵,他也是被公孙述册封的异姓王之一,王号邛谷王。

岑彭遇刺而亡的消息传到成都,成家朝廷上下,简直是如释重负,如同过年一般,无不欢天喜地,群情鼓舞。

消息传到洛阳,洛阳朝廷,立刻陷入一片震惊和悲痛当中。

眼瞅着岑彭要攻陷成都,平蜀之战,胜利在望,偏偏在这个关键节点,岑彭遇刺而亡,这太要命了。

人们从南征军身上,仿佛又看到了西征军的影子,难道,南征军的伐蜀,也要和西征军一样,半途而废,也要像西征军那样,打到一半,全军回撤?

这是不存在的。

来歙死后,无论是耿弇,还是盖延,都无力接管西征军,而岑彭死后,在他的后面,还有一座在夷陵修船的吴汉呢。

吴汉无论是威望、声望还是领导力、统率力,接替岑彭,统领南征军,那是绰绰有余。

在夷陵的吴汉,听闻岑彭遇刺而亡的消息后,也是极为震惊,再三确认消息的准确性,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吴汉倒吸口凉气。

吴汉和岑彭之间,要说一点心结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南征军是吴汉创建的,然后被岑彭接手了过去;讨伐公孙述,吴汉是主将,然后又被岑彭接手了过去。

对于岑彭的遇刺,吴汉的心里却谈不上有多高兴,毕竟是己方折损了一员大将,他担心的是,岑彭所率领的那五万汉军精锐。

这五万汉军都打到广都了,距离成都只有几十里,这个时候岑彭死了,这五万将士怎么办?

他们还能从益州腹地平安无事的撤出来吗?就在他们背后,驻守资中的公孙恢、王元,能给他们原路返回的机会吗?

五万汉军将士,生死系于一线,随时可能被蜀军围而歼之,吴汉听闻岑彭的死讯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五万汉军,同时也惊出一身的白毛汗。

他第一时间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给武阳的臧宫。

书信中,吴汉以大司马、汉军主帅的身份,首先任命臧宫为军中主将,然后告诉臧宫,赶紧率军南撤,不能原路返回,更不能留在原地不动,要率军南下到南安。

南安依山傍水,易守难攻,且城内囤积着犍为郡大量的粮食,己方抢先攻占南安,在南安驻守个三五个月,不成问题,以守待援,可保全军将士的性命。

岑彭死后,五万汉军已经乱了套,这个时候,吴汉的书信被人快马加鞭的送到武阳,无异于一场及时雨,大大稳定住了汉军的情绪和军心,也让汉军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正如吴汉所言,他们这支深入敌营腹地的汉军,回撤是送死,留在原地也是等死,为今之计,南下是唯一的出路。

关键时刻,臧宫接替岑彭,扛起主将的大旗,先是召回驻扎于广都的骑兵,然后率部南下。

汉军要撤走,那些投奔汉军而来的百姓们,纷纷要求跟随汉军一同南下到南安。

臧宫本不愿意带上这些蜀地百姓,与己方而言,这些百姓都是累赘,而且其中指不定还隐藏着多少暗藏祸心的刺客呢。

但想到岑彭生前对待蜀地百姓态度,臧宫最终还是带上了这些百姓。

得知汉军要南下的消息,现在成都朝廷的大臣们可都来了精神,一个个纷纷向公孙述请缨出战。

公孙述派出他的兄弟,公孙光率领五万蜀军,追击汉军。

因为汉军当中混有大批的百姓,汉军南下的速度想快也快不起来,眼瞅着公孙光要追杀上来,臧宫率部,调头杀个回马枪,迎击蜀军。

岑彭遇刺而亡,汉军将士皆悲愤交加,心中都憋着一团怒火。

现在两军交战,汉军把胸中怒火都发泄到蜀军身上。双方的交锋,汉军于正面战场,击溃追来的蜀军,把公孙光这支蜀军,杀了个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