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 改旗易帜

七月。

中原大旱,赤地千里。

旱情遍及关中关东十余道,连荆湘巴汉、江淮等地,也都是千里绝收。

本该已是夏收过后的喜悦丰收之时,可现在地里干旱裂开的隙缝,都能塞进拳头。

中原大秦治下诸郡县还好,毕竟朝廷从去年就有预测今年会有大旱,还可能有蝗灾,于是早早应对布置。

各地都早早调备粮食,加上对粮食的控制,普遍推行定量配售,防抢购囤积,防粮商趁机居奇囤积涨价,兼之朝廷在各地推广以工代赈,利用如今灾情后出现的民力空余,于是组织百姓修建一些水利设施,以及修路铺桥,修补城池啊,城中的地下暗渠改造等等。

百姓虽受灾,可去做工都还能赚工钱,直接以粮食抵工钱,家中老小妻儿们就全家上阵去捕蝗,捉多捉少都能换得粮食回来。

对于朝廷来说,数年积蓄,要应付一场大灾还是可以的,毕竟旱灾其实比洪灾又要好的多,也比瘟疫等更好对付。只要有粮食,就不怕他旱。就算旱情严重,百姓饮水困难,可人是会走的,甚至可以暂时离开缺水的地方。

一场大旱灾,却没有引发大饥荒,也没有出现什么大流民。

各郡县的百姓,都留在家中,大家没有田可耕种了,可还有官府组织的工程要干,修路铺桥建城筑堤修坝堆水库,挖水渠疏河道清池塘通暗沟,甚至是城池改造,新建街市等等。

朝廷各地仓库中的那些粮食,在这个时期,成了最坚挺的货币,也成了最稳定民心的保障。

若不是那一片片干裂的田地,甚至会让人误以为这里根本没有灾情。

不过汉江以南的荆湘,淮南长江以南的江东江西,却不一样了。

席卷全国的大旱,让三藩之地也没能躲过,林士弘江西道内最大的湖泊,鄱阳湖原本浩淼千里,如今已经旱的成了大草原。

荆湘的洞庭湖,一样缩减了三分之二。

江东之地,近半的河流断流。

最要命还是萧铣的南梁,居然爆发了蝗灾。

荆湘之地,湖泊众多,干旱导致洞庭湖一带成为蝗虫爆发的温床,在中原各地早早就忙着挖蝗卵、捕跳蝻、捉飞蝗时,南梁却并没有什么动静。

甚至在稍显安稳的大环境下,南梁君臣们内部的斗争越发的激烈了。

萧铣和他的诸郡统兵大将们之间,争斗越来越激烈。诸郡大将,都是手握重兵,对萧铣这个皇帝并不怎么理会,萧铣自然是不满的。可当初他除董景珍和张绣这些王爷大将,那也都是靠驱虎吞狼,本身自己手里并没有真正可以压制这些诸将的实力。

于是用这个除了那个,马上那个就又尾大不掉了,始终还是改变不了什么。

南梁小朝廷,只剩下了十余郡之地,可是大大小小的军镇数十个,大的统一二郡之地,小的统一二县,总之都是各自招兵买马。

在这种形势下,又没有秦朝来犯,于是南梁君臣间就忙着削藩和反削藩,大战小战不断。

军头们都忙着招兵买马抢地盘,哪有时间救灾灭蝗啊。

哪怕大秦朝廷也早早就给萧铣等降过诏旨,提醒他们要抗旱灭蝗,预防出现大灾大饥。

可谁也没有正眼理会过。

到了如今,恶果终于显眼了。

正常年景,南梁就因为大小军头们忙着巩固地盘,招兵买马的,导致许多青壮都在军中,风调雨顺之时,地里产出都不行。百姓种的粮食,大部份得上缴,自余很少。

而今年南梁各郡,夏收十不足二,绝大多数百姓是颗粒无收。

偏偏这时又爆发蝗灾,连秋种也没法了。

百姓手里又没余粮积蓄,郡县里的军头们,遇到这大灾,却越发的守着粮仓不肯放粮。

百姓饿的没办法,于是只能开始流动起来。

甚至已经有不少地方出现了饥饿的流民攻击地主富户们的庄园宅子,抢劫粮食的行为。

下一步,乡村的地主们被抢光后,就可能要攻打县城抢劫官仓之粮了。

许多流民开始北上。

他们的目的就是渡过汉水,到大秦的地界上去,避灾求粮。

无数的饥民都喊着北上投秦的口号,拖家带小,扶老携幼。

可是此时,不论是萧铣还是各郡县的军头们,救灾时不用心,但却纷纷开始拦截流民,禁止他们出界越线。

对于他们来说,百姓也是资源,还是宝贵的资源,是兵源补充,是粮食耕种者,是军械制造者,若是百姓都跑了,那他们还怎么维持?

至于说百姓受饥,他们不管。

汉口。

汉江上,一条楼船停泊江心。

船上,南梁的沔阳太守张镇周、江夏太守周法明一起拜见安陆太守翟摩侯。

“翟公,我等皆欲改旗易帜,归附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