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4章 历史分界线

一份特殊的报纸搅动今日的咸阳。

数万人凌晨排队争相抢购,无数平日混的风生水起而且颇受人喜欢的黄牛被揍的哭爹喊娘,躲在街边留下委屈的眼泪,心里的委屈简直无法诉说,今日无论是谁,上到王侯公卿下到贩夫走卒,有谁敢阻扰这些百家门徒买报纸,绝对都会被揍的鼻青脸肿。

因为报纸里面那张选票,将关系到各自门派将来的名声和地位,清河侯说的再好听,这名次该争的时候还是必须要争的,不然将来愧对祖师爷。

而所有拿到报纸的人,无不兴奋激动的呼朋唤友在平日熟悉的聚集地观看谈论,更有无数人四处寻找熟人为自己门派的先贤投票。

不光民间如此,朝堂今日同样喧闹无比。

寅时末,文武百官皆都人手一份最新的大秦都市报聚集在朝议大殿门口的广场上,虽然已经到了上朝时间,但所有人都还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特刊的那张名人名录简介,密密麻麻一百二十位前辈名人,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崇拜的,有厌恶的,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有典籍存世,在整个华夏文明发展中都留下了各自的传承。

只要愿意参加,就可以在其中选择一位的数字号码填在选票之上投递到各处的书报亭或者报馆的门卫接待室。

百家门徒虽多,但天下读书识字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固定的来历和师承关系,正式的师徒关系非常严格,需要有隆重的拜师礼还要得到一些同样著名的见证人,经过这一系列认真而严肃的认证之后,才有正式的师徒名分,甚至这种关系还可以在官府备案写在身份牌上。

正因为收徒比较严格,所有要求也非常高,一旦成为师徒关系,接受师父的教诲,传播师父的理念,把门派发扬光大就是所有人的追求和目标,而有了这个名分,以后才能够以门派的名义开馆收徒,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派系,由此成为士族。

在春秋初期,士是一个阶层的统称,是贵族之外另一种有身份地位的阶层,在官学学习接受教育,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能够为诸侯解决许多问题,这些人被统称为士,而带有士这个称呼的,都是受人尊敬的存在,比如武士、医士、道士、方士、术士、侠士等等。

而到了春秋中后期,大量私学兴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等各种学派逐渐兴起,各自开馆授徒传播自己的理念,大量招收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孔子有教无类先后教育出数千弟子,浩浩荡荡来往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的治国理论,士这个称呼开始范围扩大化,只要是有知识有名望的人,都能称为士,是为名士。

到后来的战国至大秦,后世的士族已经开始形成,他们不再局限于为贵族和朝廷服务,而是开始运用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形成一个族群,形成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就像关中的季氏兄弟,就是一个典型的侠士集团,可以利用他们的势力去改变很多事情,包括项氏同样也算一种士族形成的豪强,民间有无数人投靠依附他们,只不过这种士族还远远没有达到衣冠门阀的高度,而到了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才真正掌控华夏中枢,用世家门阀的力量来操纵整个华夏政治,由此形成了家族子弟不断把持朝政的门阀政治,垄断了官员阶层,霸占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这里专门说一下士族的来历,是想说明这种有严格和清晰传承的文化渊源的来历,就是一种严格的师徒关系在里面起了重大作用,在尊师重道这种传统的影响下,维护师门的名声和荣誉,就是所有弟子的义务。

而因为收徒非常严格,所以许多名士开馆授徒并没有真正的师徒名分,仅仅只是传播自己的理念而已,而开私学的原因,很多也是因为想凭借自己的知识文化挣点儿学费混口饭吃。

比如陈平萧何曹参胡宽等人,也都读书识字,算是很厉害的文化人,但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学的也非常杂乱,因此也说不上师徒名分,更没有所谓的门派,但他们还是有一些派系倾向。

比如陈平,就倾向道家黄老学派务实的治国理论,想凭借自己的理想去让穷人得到平等和公平的待遇。

因此如今大秦门派众多,百家门徒数万,但真正的文化阶层,还有一大部分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派系传承,他们在投票的时候,自然不会倾向于投给那些闹腾的最凶的派系,而是会更加理智的去看待这件事,选出自己认可的,对华夏传承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人物。

当陈旭坐车来到朝议大殿门口的时候,上朝的钟声已经响起。

悠扬而低沉的声音中,文武百官还在翻看报纸一边低声交谈一边进入朝议大殿。

皇帝一如既往,准时出现在后殿入口,不过同样手里捏着一份报纸,一边走还在一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