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大英帝国(1)(第2/2页)
坎宁安的举动甚至连里宾特洛甫都知道了,他在谈判中表达了对坎宁安和皇家海军的“敬意”,认为这是大英帝国独立精神的象征,不是丘吉尔这种“美国走狗”可比的。由于这几个月形势发展再加上纽芬兰、佛得角战役的不利结果,英国内部的中立派(暧昧派)的抉择天平再次向以爱德华八世为代表的妥协派倾斜,英德双方条件和立场更加接近,很多横亘在英德和平谈判间的问题也解决了。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问题。当初爱德华八世提出要为大英帝国保留印度,后由于日本进攻,该条件一度修改为保留北印度,德国表示对此不持立场,假如英印军能保住北印度,德方不会阻挠。但随着日本印度派遣军节节推进,蒙巴顿连吃败仗,别说北印度,今后在印度能有个立足之地都是奢望。总算斯利姆抓住日军贪功冒进的机会在加尔各答打了个不大不小的防守反击战,但这种胜利只是昙花一现,当山下奉文重新调整部署,命令部队稳妥推进时,加尔各答的失守便不可避免。
到3月下旬,英印军连孟加拉邦的吉大港也丢了,东部海岸线全部落入日军之手,印度派遣军和缅甸方面军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而石原莞尔给山下奉文的6个师团援兵抵达后,印度派遣军兵力已高达13个师团又6个独立战车旅团(含缅甸军),另有5个飞行师团,总兵力规模直逼中国派遣军,而机械化程度、装备水平远远胜过之,在日本陆军五大重兵集团中排行第二(第一关东军、第四南方军、第五朝鲜军)。
单从装备水平来说,如果不是关东军在3月份买了价值5个多亿的德国装备,印度派遣军的装备水平可以排第一。
连续失利后的英印军总数已下降到不足12万,甚至连盟友都开始动摇:驻扎在印度的美国陆航由于长期得不到后续补充,飞机越打越少,应付起来越来越吃力——他们的对手现在已换成了大量的Fw-190和Bf-109219;而为应对国内复杂的政治局势,国民党借口维持西南防线,将驻印军一万多人抽回国打内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但因国党现在拿不到实质性物资补给,所以史迪威说话等于放屁,重庆根本不理他,蒙巴顿对此也无能为力。
最尴尬的属延安方面,本来要应美国要求向印度派兵2万,由于印度航路被日本封锁,美国武器装备送不上来,即便从南非和澳洲偷偷摸摸送上来的一点物资装备也要优先补充英印军,根本不可能再为共产党部队提供大规模军火,再加英方也不信任土八路的战斗力,最终婉言谢绝这一派兵。而在国共大规模摩擦、内战发起后,共方也抽不出2万兵力再去印度,于是在美方协调下,印度战区最后接受了200多名延安军事人士充当观察员——美国人的面子还是要给。
延安军事代表团由大量具备较高文化基础的部队中级干部充当,另外还挑选了50多名先期投奔延安,在政治上可靠的京、津、沪大学毕业生充当翻译和文职。陈赓担任团长,一来他有黄埔军校毕业资格,算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二来他搞过秘密战线斗争,人头熟悉,与国党的场面交涉也能维持住;三来他个性比较幽默洒脱,容易与人相处。
英国人再怎么看不起土八路,目前这个危急时刻也只有延安表态愿意支持英方,所以从蒙巴顿以降,对这支军事代表团给予了应有的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