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化被动为主动(下)

一旦东线守不住,临淄就要面临威胁。

墨家只需要夺下即墨、高密、诸城,那么剩余的城邑就可以不管,便可以利用潍水运输粮食,推进到距离临淄百里的地方。

这就是齐国封了田仲守为都大夫、在即墨驻扎了常备军但却只有七千的缘故。

多了没用、少了担忧,七千常备军不多不少,配合征召的两万农兵,正好可以应对莒城方向的墨家一万人的兵力。

之前齐侯前往洛邑,适前往商丘,又征调兵力在宋地集结,齐国自然没有想到墨家会海运兵力偷袭胶东。

怎么看,都像是墨家准备在北线守住、先解决南面的越国。

两个师的兵力在淮河口,对外宣称的也是要征伐越国,训练乘船。

可哪曾想墨家上层的推断是越国无力北上,所以先解决齐国,使诸侯破盟。

墨家在广陵扬州、江口海阳方向,并没有多少野战兵力。

但是,那里人口不少,预备役的人口也多,不能野战,守城并无问题。

墨家能拉出的野战部队数量有限,可守城的民兵数量足以应付越国可能的北进。

万户之邑,可以征召一个旅的全脱产的野战部队,但是如果敌人攻来防守的话,却可以拉出两个旅的预备役和退役士兵守城,而且足以守住。

再者舟师优势在墨家这边,长江天险,对北方来说是南下的天险;对南方而言也是北上的天险。

所以越国不灭,甚至放任不管,先全力应付北方诸侯。

适本来是准备打防守反击的,利用内线优势吃掉韩、齐联军的主力,从而一举破盟。

但随着从洛邑传来的情报越来越多,江汉南阳地区的征兵和统治进度比预想的要顺利等问题,适改变了策略。

主动进攻,化被动防守为调动敌军,迫使韩国无力下南阳、齐国无力攻宋地,从而将诸侯联军利用九州的广袤土地分割成三部分。

诸侯联军想要主动进攻,只能顾及两个方向。

韩、秦联军攻南阳;齐、赵、魏、卫联军攻宋与泗上。

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不是什么奇计密谋,是诸侯联军只能这么打。

这两个方向诸侯联军都有主动进攻的能力,这个主动进攻的盟约的中轴是韩国,但其实核心是齐国。

破局之处,就在于胶东。

若在诸侯准备就绪之前,主动夺取胶东,那么齐国必然从齐西南济水地区支援胶东,防卫临淄,意图驱赶墨家到沂蒙山区。

齐国主力一走,韩魏门户大开,区区卫国不值一提,韩国便不会出兵南阳,而是会选择守卫东线的郑地,以防止墨家趁着调动了齐军主力离开后猛攻中原地区。

韩国不攻南阳,秦国以一己之力没有能力下南阳,秦国现在啃不动墨家的驻楚军团,而且没有韩国出兵掩护侧翼,六指就算放弃丹阳,秦军都不敢追——怕被在南阳切断后路包了饺子;有韩国掩护,秦军若攻下丹阳才敢猛攻入南阳。

若是准备好了,诸侯兵分两路,集中兵力,便可以主动进攻。

若是墨家提早准备,反倒容易被诸侯改变策略。

唯独诸侯马上要准备好进攻的时候,墨家却忽然反守为攻,先发制人,恰恰最能坏掉诸侯的计划。

如此一来,诸侯就只能兵分三路。

一旦兵分三路,则哪一路都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

韩国没有独自攻下宋地的能力、齐国也没有独自攻下莒、沂山的能力。

当然,这种局面,此时墨家的兵力如果想继续进攻其实也不容易,所以才有了攻胶东而不守的战略思路。

诸侯兵分三路的情况下,墨家的野战兵力无论攻哪一方,也都会露出侧翼。

南阳太远,所以泗上的野战军团能选择的进攻方向不多。

若是齐军回撤胶东,那么想要歼灭齐国的野战主力,只靠那两个师的兵力是不够的,这就得调集主力。

而一旦调集主力越过沂蒙山,韩国就可能攻入宋地。

反过来攻韩也是一样。

但主动权在墨家手中。

齐国并不知道墨家有了攻胶东而不守的策略,所以齐国不得不调兵回去,毕竟不能赌墨家不敢攻临淄,而临淄若是攻下齐国就完了大半。

韩国也不敢赌墨家是不是不放弃胶东,万一齐国大军回撤,墨家就放弃胶东,缩回莒城,依托沂蒙山抵抗,那么韩国就可能被墨家进攻,所以韩国也只能放弃下南阳的打算。

战争的主动权很重要,因为被动的一方不能确定主动的一方到底想干什么,尤其是原本主动却因为对方变手而忽然被动的局面下,更是如此。

一开始墨家制定的放弃商丘诱敌深入反包围的战略,是出于一种弱势局面下尽可能将内线优势发挥出来的想法。

但是江汉、南阳、淮西地区的基层统治比预想的要顺利这件事,改变了强弱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