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啊呀,我那爷
片刻后,东阿县的都头急匆匆赶来报告。“杨团练,大事不好,大事不好。”却是那都头手下人发觉了汶水岸畔的凌乱脚印,判断出梁山人马已经乘船东进了。
杨志听了后唬了一跳。作为此次征剿的官军高层,他自然晓得官军的行进路线,这梁山的主力人马怕不是去怼党世雄了吧?
要说杨志心里头对党世雄感官如何,那必须是半点好汉也欠奉的。他堂堂济州府团练使,在党世雄手下屁大的权力都没,完全是当一帐前牙将来使唤,这叫杨志如何能忍的下?
这一战最好的结果就是党世雄吃个大亏,而他杨志能赚个大便宜,如此方能在上官面前露脸。
但杨志是个理智的人,YY伤身又伤神的道理他是懂得的。所以他担忧起了党世雄,如果党世雄所率的大军主力遭了秧,他这一波人又能当的何用?
当然,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他现在该怎么办。
杨志把武松和朱仝招呼来,将消息告知他们。武松立刻就开口道:“杨团练,既然已知晓梁山贼向东而去,我部何不急追去?”就在昨夜,武松身边的张聪再度与梁山密探接头,给武松带来了一个口讯。明日如果杨志强攻梁山驿,陆谦望武松能够手下留情。除此之外,只管尽心。
是以现下的武松,就凭着本心说话来,既然知道梁山人马向东了,那就去追么。这可是没半点的阴谋诡计,人武二的脑筋就这么大。从来没接触过兵仗的武松,这是他最直接的反应。如此还避开了梁山驿,一举两得。
朱仝却不赞同,常年就任都头的他,脑子动的显然比武松多。但朱仝的脑筋与军事还差了不少档位,他潜意思里觉得武松的提议并非妥当,可是他要自己提出一个妥当的建议来,那却又哑口无言,无计可施。
杨志眼睛里闪过一道‘就知道是这般’的神光来。作为一个将门子弟,哪怕是一介没落的将门子弟,杨志不仅有将门子弟的骄傲,他还有祖宗传下来的真才实学。
作为一名将军,弓马武艺只是其一。统军作战,更重要的是脑子里的经验。这经验积累多了,便就有了经验之谈。
可不是谁都有孙武、吴起那样的文采的,就算是到了北宋,领兵作战的武夫大字只能识得一箩筐或是还不满一箩筐的事儿,也比比皆是。这些人传给后人子弟的经验之谈,就没甚文采了。但里头的每一句话却又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杨志家族中最最宝贵的就是三卷记述了祖宗‘经验之谈’的书卷,这是真正的传家宝。与它相比,所谓的祖传宝刀也不过是个死物罢了。那才是杨家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杨家未来能够咸鱼翻身的依仗。
这个时候杨志当然不会去强攻梁山驿,也更不会向东去汶水边寻找主力。反正党世雄有五千兵在手,内中还有两千禁军精锐,就是败上一场,也只是小挫罢了,顶多退回郓城县去重整旗鼓么。现如今,他部最最应该做的就是寻一块好地界,安营扎寨,屯兵固守。
如此既能给出击的梁山人马以牵制,还能叫他们一干人在党世雄面前不落话柄。
杨志此言一出,武松第一个赞同,朱仝与东阿县都头也尽做依附。
上千土勇汇合一处,连带着三二百民壮,转头离开了梁山驿,在不远处寻到了一处土岗,便就此驻扎了下来。
就在他们安营扎寨的时候,陆谦带领着大部队已经在向着梁山驿折返回来。半道上还遇到一处稀罕事,前头船队看到几个农民在岸边招手,就派去一条小船去打探。结果小船带回来了三个筋疲力尽的俘虏。其中有一个还是禁军士卒!
这三人好不容易逃脱生天,就可着劲的往远处逃,结果没几里地,就累得不行了。到路旁村落里敲开一户人家柴门,索要冷水,还有吃食。那户人家却是得过梁山好处的。他们村名叫大李庄,村中大户当初参与了梁山驿算计梁山人马那一战。事后人被梁山清算,村庄里的贫民佃户人人都分润了好处,特别是这户人家。他家五年前向那李大户人家借了两贯钱,就此是再也偿还不净。一户本还能有温饱的人家,眼看着就要典当仅有的田地。而就是这时候,梁山放的一把火,叫这户人家就此脱掉了铁镣枷锁。那汉子心里不知道有多感激梁山!
民心的积攒,人心的依附,就是如此。不需要每每都如唐伍那般报的家仇血恨,只是如这汉子一样,就足可以赚到无尽的感激了。
三言两语从一土勇口中问出了因由,晓得官军大败,汉子便不再害怕,与两个儿子还有婆娘一起发作,拿起棍棒将那三人尽数的打翻,捆绑起来送到汶水边,果然是等到了梁山泊的船只。
这消息传到陆谦的耳中,叫他甚是高兴。特意遣人送了两石米一贯钱与那户人家,以作感谢。是的,感谢,不是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