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复杂纷扰(第2/3页)
他们对大明的情况很是了解,从十年前大明就一直在帮助朝鲜,可以说竭尽全力,更不要说早期保卫朝鲜,与倭国的三次大战,都充分说明大明护佑朝鲜的决心。
可现在大明国内天灾连绵,国库空虚,需要裁军来节省开支,明朝兵部,内阁的庞大计划他们也都了解,说到底,他们也怨不得大明这个时候抽身而出。
可事关朝鲜国祚延续,他们不管如何,也不愿,更不能放驻扎在平壤的明朝三万大军离开。
他们要紧急与国内商讨,在大明内阁裁军计划确定之前,决定到底该如何做!
他们还在路上,一只只信鸽就飞向山海关,然后会在一个个驿站转向朝鲜。
毕自严等内阁辅臣比朱栩更早回到京城,回到内阁。
毕自严班房,他看着郑友元递过来的奏本,神色凝重。
郑友元看着毕自严,面色冷静,道:“大人,这是手抄本,原本在司礼监。想必皇上很快就会看到简略,不知道这件事会不会令他震怒。”
毕自严没有说话,静静的看着这道奏本。
这道奏本的内容是关于刚刚演武的火器,也就是火炮。奏本上言称“战场成败,在于人心,不在利器。火器之大,过伤天和,非圣人所为”,“一炮飞出,数十人残肢断臂,人命如草芥,漫天大火,惨叫而绝,何有德焉?”
洋洋洒洒数千言,大概意思,就是军器局研制的火炮,威力太大,有伤天和,不应该存在于世界上,请求封禁,永远不再开启,使用。
当然,他们也不是这样说说的,还举出了几个列子。
若是这些大炮落在叛军手里,或者敌对国家,那大明如何抵挡?若是叛军,敌人以此攻打京城,皇宫又该如何?
因此,在还没有流出的时候,请朝廷封禁,烧毁图纸,缉拿工匠,永绝后患!
毕自严看着这道奏本,反反复复的看了两遍,脸色也变幻了几次,始终都没有张口。
没多久,孙承宗拿着一样的手抄本走进来,看着毕自严道:“看过了?”
毕自严放下奏本,叹了口气,道:“六部尚书没有表态,倒是有几个侍郎很是赞同,写了副奏。”
郑友元给孙承宗搬来凳子,悄然退了出去。
孙承宗也放下奏本,看着毕自严,沉吟一声,罕见的没有开口说话。
毕自严与孙承宗眼神交汇,接着,继续沉默。
两人都是读书人,进士出身,而今都是饱读诗书,满腹才华,若非入了官场,定然也是一方大儒,大家。
毕自严是彻彻底底的文人,从他内心深处来讲,是赞同这道奏本的。大演武展现的火炮威力太过可怕,以往还不觉得,现在却有些悚然,令他感觉危险,心里忧虑。
孙承宗虽然是文官,可也带兵多年,虽然知晓武器的重要,可是今天大演武的火炮,让他心悸,同时还在担忧,短短几年已经如此,如果继续发展下去……
单想一想就不寒而栗!
好半晌,孙承宗开口道:“皇上锐意发展火器,并且认为它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武器。”
毕自严抬头看了眼孙承宗,神色平静,没有言语。他明白孙承宗的意思,所以才没有说话。
儒家以“仁德”治天下,凡不合“仁德”二字便极力排斥,斥之为“邪端”,非“正道”,随之赶尽杀绝。
但眼下的情况是,当今这位皇帝陛下,对“奇技淫巧”异常热衷,他们根本无力反对,甚至简单的制约都不行。尤其是在一些军国大事上,由于他的观点,想法往往能在后面得到印证是对的,他们就更没底气。
要知道,当今这位——从未错过!
一次都没有!
面对如此目光如炬,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这些臣子是相当的不容易。
毕自严与孙承宗等人内心时常也感到庆幸,虽然当今这位强势无匹,半点声音听不进去,可到底不是太祖,成祖,没有不分青红皂白的就大开杀戒,至少对他们这些身边的近臣该有的礼数从未缺过。
又好半晌过去,毕自严深吸一口气,道:“这件事,内阁不表态。”
“不表态”何尝不是一种表态。
孙承宗看着毕自严,提醒道:“皇上的性格你是知道,你不表态就等于是反对,皇上心里……是有账本的。”
当今皇帝大度的时候令人心惊,对很多他们认为是“忤逆”大罪的事情挥挥手就算了,完全不放在心上。可在他们看来是某些不值得在意的小事情上,分外的“计较”,经常会秋后算账。
孙承宗话没有说透,他早就隐约的感觉到,乾清宫对这位“毕首辅”是有不满的,也不能说是不满,应该是对他的能力的一种“质疑”,若是到了时间,机会合适,毕自严“突然”致仕,告老还乡他不会有多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