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另类科举(第2/3页)

那胡林翼更是号称满清湘军的中兴四大名臣,连历史上的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人也是他所推荐而受重用,而且胡林翼虽然出身官宦世家,捐了个知府,但他却认为自己正途出身,曾官清要,捐纳为官已让他蒙羞,所以宁愿到边远之地的贵州出任,治民安府为要务,以区别于那些贪官,而后,他确实为官多年却一袖清风。他以自己的严于律己的品行,在湘军之中协调各派系矛盾,成为一名中坚人物。此人,冯云山肯定是要大用,但因其在满清官府为官多年,已经定型,因此,必须要对其加以磨砺和笼络才行。

至于其他的类似湖北巡抚青麟这样的人物,给个闲职,充个场面便可。对于吴廷栋、张维翰,可用,但其思想与自己冲突,在未能扭转过来之前,只能给他们一个治理州府的机会,想要让自己重用,还是不够。

倒是对于眼下名声不显,官位低微的沈桂芬、毛昶熙这两人,冯云山却有些印象,这两人时候来的满清重臣,一个是洋务派再中央的主要组织者,一个是光绪朝的总策划和智囊,都是才识过人,思想也超越这个时代,能跟上世界上的形势,能堪大用。

而对于阎敬铭,冯云山记得历史上称其为官清廉耿介,是清代乃至自古以来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此人严正无私,“为吏胥所畏”,又善于理财,为满清一朝混乱与糟糕的财政革除积弊,挽救了满清的命。这人正是财税部的最好人选,不过,如今周胜富做的也还不错,先让此人给他打下手,却是妥当。

冯云山都想着直接给他安排差事了。

两天之后,圣京城内的原江宁府学内,迎来了数百位满清投降的官员,却是冯云山安排在召见他们之前,进行一次类似于科举一样的考试。

沈桂芬看了一眼面前的稍显稚嫩的面孔,这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摇摇头,叹道:“想不到,我沈某人中进士八年了,添为陕甘学政,一向给别人考试,如今又要重新当回考生,进行一次科考。真是可笑可叹啊。”

那读书人却正是张之洞,含笑不语,少年老成的模样,让沈桂芬不禁为之一叹。

他们两人却是一个号子里,算得上是同年了。

考卷发了下来,却并无试《四书》、《五经》上面的内容,而是直接冠以二道策论。

“‘论历朝历代以来土地兼并,详细说明原因析及解决方略’。这,这是什么题,竟如此直白,都不用点题破题了,而且,这似乎圣人之书上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啊!”沈桂芬结果试题一看,傻眼了,不过,他熟读经书历史,又在地方干过几任,也算知道民间疾苦,一下便明白过来,口中喃喃地道:“莫非新朝是想拿地方乡绅和地主开刀,想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只是这未免心太大了,自古以来,从未有哪朝能解决土地兼并,任谁也不可能!”

说完,沈桂芬想起一些书上的说法,又结合自己的了解,心中有了些想法。再看第二题,却是“试比较满清与西洋的差距,帝国该当如何避免成为第二个满清。”

沈桂芬心中咯噔一声,这题目太泛了。这要是真写出去,只怕自己很多也不清楚。

一旁的张之洞却也是眉头紧锁,太怪异了这题目出的。完全不是寻常的八股取士的考题,但这题目,虽然文字直白浅显,但真正要问的内容,却又直中要害。张之洞虽然年纪尚幼,对土地兼并的危害已看在眼中,他也曾经为此问题忧心不已,但左思右想,反复思量和求教,仍毫无办法,想着这世上怕是永远没有办法解决这土地问题了。

只有后面的第二题,满清与西洋的差距,实在是太多了。张之洞忽地明白,帝国显然是想走效仿西洋的老路,难怪,前阵子听说魏源魏先生被帝国邀请出山,出任了钦差前往黄河流域治理河道,原来如此!

要说早年林则徐林大人组织编写的《四洲志》,张之洞便看过,而魏源先生写的《海国图志》更是让他大吃一惊,他没想到,除了四书五经,还有这等学问,世界之大,出乎他的意料。西洋诸国,完全不是以前自己所想的蛮夷,而是变得强大。帝国此举,莫非就是要选拔官员,为效仿西洋诸国、推行西洋诸学做准备么?

一时间,沈桂芬和张之洞两人略一思索,便龙飞凤舞地奋笔疾书起来。

不得不说,这帮降臣还算是优中选优,推选的都是比较有学识的,上百位降臣都纷纷书写起来。

罗泽南单独在一个号房内。

说来奇怪,罗泽南尽管治学一辈子,却没中过举人,但这次经过曾国藩的一番事情的变故,他感觉自己的理气之学,又上了个新台阶。世界上的万物,只要有理,有气,皆成学问,西洋诸学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