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最阴不过读书人
裴旻的书信已经先一步呈报上来了,现今满朝文武都知道吐蕃跟阿拉伯达成了战略同盟,一致对抗唐王朝。
满朝文武近来也围绕着这方面做商议,商议西域的局面局势。
现在还没有丝绸之路这个说法,通常是以西域商路来称呼。
西域商路对于唐朝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带动了长安、洛阳、凉州三大都会的发展。
刺激了陇右、河西的经济之余的同时,也促进了华夏各地与长安、洛阳的经济链。
唐王朝并不盲目的依赖西域商路,但是西域商路的存在,却让整个王朝的经济提升了一个档次,让财政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局面下,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愿意放弃西域商路的。
李隆基也一直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随着与西方的接触,他的眼见也更为开阔,不在将大唐视为天下的中心,周边诸多都是蛮夷宵小。
阿拉伯这位强敌与吐蕃这位宿敌联合,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值得慎重以待。
但是满朝文武又不愿意大力发展西域,毕竟华夏才是他们的根基,哪有舍弃根基,隆重发展西域的道理。
满朝文武为此住争论不休。
李隆基心底也不愿意将发展的重心西移,可是如若不西移,局面就更为堪忧了。
故而一直未有定论,问王忠嗣名为考问,实际上是想听听他的意见。
王忠嗣极具战术天赋,与战术一途的天赋,裴旻都为之惊叹,但战略远见不为其所长。
不过裴旻平素没少给他分析西域局面,不为其所长也并非是不懂,毫不犹豫的回答道:“西域局面错综复杂,其境内多为他国百姓,有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古国,也有昭武九姓国,还有大小勃律等国家,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二三十个。我朝以宗主国的形势号令西域,既是高明之举,也是一步错棋。”
李隆基追问道:“何为高明,何为错棋?”
王忠嗣道:“高明是因为我朝离西域太远,支援不易。一旦大举动兵,将行数万里地,沿途辎重消耗,乃天文数字。与其我朝强行统领,人心浮动,不如以夷制夷。用进贡代替税赋,以保安定。”
李隆基不住点头,就是这个道理。
不是他们没有能力扫平西域,就凭太宗、高宗朝的军事实力,别说是一个西域,就是两个三个乃至五个都不在话下。
可扫平后的问题才是关键,要由大唐直接统制。
唐朝身为外人,与地方百姓有着一定的隔阂。双方很容易引发矛盾。
一旦矛盾出现,唐军必然会为了颜面而平叛。
这一动兵,所耗费的钱财,远远超过控制西域得到的经济。
吃力而不讨好不说,甚至会影响到自身的经济。
故而一直以来,对于西域唐朝的政策一直是以夷制夷。
“可也就是这种制度造成了今日的局面,西域在我朝的控制下,又不归我朝的控制。这里裴帅用了一个很贴切的词语形容西域的局面,叫‘保护费’。我朝强大,能够庇佑他们,让他们可以在西域平安的生活下去,故而他们每年进贡财富,以保平安,有需要时,还会出兵协助。可要是我朝没有能力庇佑安西的时候,安西诸国就不会选择向大唐进贡了。这就是以夷制夷的不足之处。”
“确实如此!”李隆基想起了武则天时期,安西四镇失陷的事情。那个时候,唐军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是西域诸国却一样生活的好好的,并没有多少变化。即便后来,王孝杰夺回安西四镇以后,西域诸国一样如此,认同道:“这个保护费的说法倒也贴切。”
王忠嗣斩钉截铁的道:“故而安西诸国,能够与我朝共富贵,有部分能同险阻,却无一国能共生死。因为自始至终,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外人。”
李隆基越想越是烦心,追问道:“那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王忠嗣摇头道:“此乃行政方面的事物,臣年少,见识浅薄,未有良策。倒是裴帅,对于西域研究极深,应该有主意应对。”
李隆基又问了王忠嗣几个军事上的问题。
李隆基自身军事水平堪称低下,但他看过不少兵书,纸上谈兵还是很有本事的。
王忠嗣的军学功底尤为深厚,不但饱读孙吴韬略,李靖、苏定方留下来的兵书,裴旻一样慷慨传授。
应付李隆基那是绰绰有余。
李隆基满心欢喜,还特地留王忠嗣在宫里用膳。
……
裴旻率兵返回河西,经过西州的时候,在高昌城里与颜杲卿见了面。
两知己相会,自然是喜不胜喜。
裴旻还让颜杲卿领着他去参观蒲昌县。
走在蒲昌县的街道上,裴旻放眼望去,几乎全是高昌遗民。
固然西域人与中原人一样,同为黑发黄种人,但脸部骨骼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