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落寞(第3/3页)
王元朗闻言怒目一瞪,斥道:“胡说八道个甚!把你这嘴闭着。听我来言。”
宗庆受了呵斥,也不尴尬,口中只道:“大帅,您说。我听着呢。”
王元朗环看众人,开口说道:“往后,这战事只管听徐文远安排,不论你们有何想法,都憋在心里,听着徐文远调度就是。”
“凭什么?”宗庆又是一语。
徐杰却插了一句嘴:“宗将军,在下倒不是要如何乱行军令,在下身无官职,也没有资格行什么军令,也没有资格调度诸位将军。王大帅之所以如此安排,只是觉得在下可靠,所以王大帅留了几条锦囊妙计与在下,在下不过依计行事,听的都是王大帅的计策。”
世间之事,当真没有什么虎躯一震、纳头便拜的事情。所以许多事情,都要有个技巧。要想事成,哪里有那么简单。
王元朗听得徐杰忽然说出的话语,连连点头,看着徐杰,心中只觉得这个年轻人,实在不错,进退有据,智慧不凡。
宗庆却道:“大帅为何不把那些锦囊妙计留给我,非要留给他?”
王元朗怒斥一语:“你个浑厮,上阵厮杀倒是勇猛,却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用谋用计的货色。教我如何留给你?”
宗庆此时倒是有些尴尬,犹豫片刻,小声喃喃一语:“大帅,我可也是用过不少计策的。”
“罢了,徐文远是何许人,你们也是知晓过的,他做过的事情,你们大多也知晓许多。不必多言了,军中之事,听他的就是。”王元朗一锤定音,管得还有没有欲言又止的,起身大手一挥:“都走吧,我要睡了。”
“我要睡了”这一句之后,王元朗脸上闪过一丝落寞。
众多军将不情不愿从大帐而出,不时回头去看那位王大帅。
徐杰也是不时回头去看王元朗,这一趟京城,王元朗的结局会是怎样?抗旨不遵的后果会是如何?
王元朗,也是将门世家。当年的边镇,虽然没有大战,但是与室韦人也是打得有来有往,那时候的边镇,有王元朗,有高破虏,一个在太原,一个在大同。
那个时候的军功,虽然不大,十个室韦头颅,说成一百个,待得汴京来赏。一百个室韦头颅,说成一千个,汴京又来重赏。但是那个时候,是真的砍了室韦头颅,才会在京城邀功。后来的边镇,没有人头,也能邀功了。王元朗与高破虏,也就是靠着人头升迁起来的,是真的去砍室韦人升迁起来的。
包括徐家的军汉,也是如此慢慢得到一些功勋,一些赏赐与小小官职。
后来的王元朗,二十年蛰伏,蛰伏得开始读起了《春秋》,而今再起,最后却是这么一个下场。
当官到底好不好?当真是好。但是有人说过,当官是中国自古最高危的职业,这句话对不对?可以商榷一二。也许有一些道理!一场政治风暴,下狱的都是小事,那些抄家的,灭族的大罪。平民百姓再怎么罪大恶极,都没有资格犯这么的重罪。
徐杰看着落寞的王元朗,在大帐外驻足片刻,想回头说点什么安慰,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唯有随着张立往不远处的营帐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