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战或不战?(第3/4页)

刘晴闻言低头深思,她知道齐植想说什么,无非是向麾下将士表明,他们已退无可退,若不死战,便只有与二十年前那样,被周军驱赶入江。

记得当年芜湖溺死、冻毙数万太平军,江南人人皆知,不可能刘晴麾下的将士不清楚,如果谢安逼得紧的话,刘晴确实觉得可以谋划一下,毕竟人在九死一生情况下所展现出来的凶狠,那是远远超过平日里的。

更重要的是,二十年前芜湖一战,太平军方面并没有什么可被称之为猛将的人物,而周军那边,却有一位出身虎将世家的[东镇侯]梁丘敬。因此,当初代太平军主帅薛仁被梁丘敬所斩后,太平军便全盘奔溃了,再没有人能够领导幸存的太平军士卒。

倘若当时周军领兵的并非是梁丘敬那位猛将,或者当时太平军便有陈蓦这位天下无双的猛将,那么,初代太平军绝对不会败地那么凄惨。

当然了,这种事刘晴也只能在心中幻想一下罢了,毕竟说到底陈蓦原名可是梁丘皓,可是梁丘家的嫡子,论起辈分,他还得管[东镇侯]梁丘敬叫一声叔叔。再者,当年芜湖一战爆发的时候,当他这位叔叔奉命掩杀太平军时,年仅九岁的陈蓦恐怕还在他们梁丘家河内的祖坟内,在一片死寂与黑暗的陵墓内,无助地哭嚎求救,导致神智逐渐崩溃。

“太凶险了!——一个不好,我军恐怕会全军覆没!”沉思良久,刘晴摇了摇头,否决了齐植的建议。

也难怪,毕竟不轻易涉险,这是谋士与军师的通病,越是对自己的智谋自负的人,就越发不会轻易冒险,在这点上,刘晴与长孙湘雨真的很像。因为她们觉得,她们肯定还能想到更好的主意。

要是其中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长孙湘雨对于利益的估算更重一些,倘若长孙湘雨与刘晴换个位置,倘若她觉得付出四万太平军的性命能全歼谢安那六万太平军,依长孙湘雨的性格,多半会尝试这么做,毕竟这个女人早就有过前科,用高阳八万军民的牺牲换取了冀北大捷。

当然了,前提是伍衡还未表露出那明显的不满,甚至是有心想借刀杀人铲除她的意图。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是长孙湘雨坐在刘晴这个位置上,她可不会去管伍衡是不是初代太平军副帅伍卫之子,势必会先行将这颗不好控制的棋子铲除,毕竟长孙湘雨三年前助谢安平叛时,在大梁就是这么干的,摆下一桩鸿门宴,二话不说直接就将那些不满她与谢安的征西军将领射杀。

相比之下,刘晴显得心软一些,先前姑息了伍衡,眼下,亦不忍用麾下将士活生生的性命去换取胜利。

也难怪,毕竟刘晴虽说幼年丧母,甚至不知亲生父亲为谁,但她终归是在陈蓦、杨峪等将领的呵护下长大,几乎没有遭到过任何的责难与挫折,而长孙湘雨不同,这个女人早在幼年时便见惯了诸般人心丑态,更一度为其母王氏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对长孙家怀恨在心,心肠之冷、之毒辣,哪怕是胤公与谢安亦暗暗心惊。

“还是撤兵吧!”目视了一眼齐植,刘晴正色说道,“倘若那谢安并非逼地那般紧,我军没有必要与他鱼死网破,渡江后先到南郡江陵与陈大哥汇合,先助[三王]打败[八贤王]李贤,只要李贤一死,谢安独掌难鸣!”

不得不承认,刘晴对于大局的把握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哪怕是被谢安逼到这般地步,亦不曾慌了心神,或者本着破罐破摔的想法打算与谢安同归于尽。相反地,就算是在这等不利局面下,她亦能冷静分析诸般利害,找寻那比较稳妥的一线胜机。

可惜由于失去了秦可儿这位传递情报的重要人物,刘晴并不清楚,眼下的[三王],也就是[秦王]李慎、[韩王]李孝、[楚王]李彦,他们的战果也不是那般令人称道,毕竟[安陵王]李承已率兵抵达了荆州,那可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物。

“总之加紧渡江吧!——在谢安率大梁军赶到之前,我军先行渡江!将大梁军阻在此间!”

就在刘晴刚说完这句话后,忽然有一名太平军士卒急匆匆地奔入了帐内,叩地抱拳急声说道,“启禀公主,启禀诸位将军,船……船……”

“船怎么了?”刘晴疑惑说道。

“有人潜入我军暗中凿沉船只!——已有十余艘兵船的船底被凿穿!”

刘晴心中一惊,下意识站起身来,惊声说道,“我军将士如何?”

那士卒连忙说道,“幸亏船上将士发现得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可不是后果不堪设想么,若是乘坐着船底被凿穿的船只渡江,恐怕还没到江中央,那一船的太平军将士都得去喂江中的鱼鳖。

“是什么人?有多少人?”刘晴沉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