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东面接战

清营之内,迅速搭起一座高台,豪格与几名满洲大员,登上去俯视整个战场。

号角声,战鼓声,在大营内不绝于耳,旌旗挥动,无数刚刚溃入大营的绿营兵,喘息未定,就被军官们催促的拿起武器,将大营守卫起来。

清营四面,营门大开,近两万八旗铁骑,分别列成数个方阵,只等豪格一声令下,便立刻杀出营寨。

豪格之所以在鸡头关筑下大营,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绿营兵的防守,这时清军步卒纷纷在寨墙下结阵,以大营抵御西军进攻,而骑兵布置在四面营门,随时准备冲出,游走于外。

清军近五万余步骑稍显散乱,手忙脚乱地各就各位,豪格与有些狼狈的孟乔芳,在高台上观察从四面围住清营的西军。

东面张文秀兵力最少,只有一万余人,但杀气最重,南面张能齐次之,有两万人马,队列森严,徐徐如林,北面鸡头关张定国的兵力,因为关墙阻挡,目前无法判断,但他没有将部队列阵于关城之下,配合几路西军,让豪格心里微微一阵疑惑。

西面则是张献忠的五万主力,以及张可望的两万部众,声势最为浩大,旌旗绵延,刀枪耀眼,其中还有一支二千余人的骑兵,在步阵之外游走。

张献忠纵横天下,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即便是崇祯十年接受大明招抚之时,任然有四万众,这与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十八骑不同,张献忠手中一直掌握一支数目可观的军队。

流贼与官军作战,最主要的就是速度,张献忠能转战千里,忽东忽西,选择官军的薄弱环节,就是因为他每占一地,其他物品皆不看重,唯有马匹和骡马,必然收入军中。

经历数年的积累,张献忠又向青海一带的羗人买了些羗马,也凑出了这么一支小规模的骑兵。

豪格注视着,这恐怕是他们与西军交战以来,遭遇的最大规模的西军骑兵,其势漫野而来,轰鸣的蹄声震动天地,声势骇人。

这支西军骑兵,人数虽然不及清骑的十分之一,但豪格知道,今天是甭想凭骑兵之利,趁敌阵未成而发动冲击了。

这时豪格收回目光,他决定先不理会西面的七万西军,而是将目光投向兵力最少的张文秀部。

这一战,清兵少,而西军众,豪格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击破张献忠的主力,遂即绝点先易后难,积少成多,准备先对张文秀下手。

此时张文秀部已经在离清营五里远的地方停下,没有继续向清营运动,但他不动,豪格却要动了。

身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从小跟随清兵作战,在皇太极的帐下,事事争先,被皇太极器重,两黄旗大臣也真心拥戴,除了他有满人的剽悍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他临阵果敢。

此刻西面张献忠的大阵,有两千西军骑兵护阵,但张文秀却没有,他决定先击垮张文秀。

“传令正蓝旗固山额真巴彦,出东营门,与星讷包抄张文秀。”豪格没和任何人商量一下,果断地发出命令。

军令一出,清营内战鼓声、号角声骤起,清军大营东门处,一支列队的蓝甲骑兵,顿时齐齐翻身上马。

这时高台上蓝旗往前一挥,三千蓝甲骑兵,就缓缓开出营门,而后慢慢提速,向远处的西军杀去。

算上之前星讷带出的两千白甲蒙古兵,出来攻阵的八旗兵就有五千余人,张文秀领着一万人马列阵,又没有骑兵庇护于阵前,这如何能抵挡住清军五千骑兵的包抄?

可眼看到八旗骑兵出击,张文秀却并不慌张,所部人马仍在有条不紊地摆阵,长枪、刀盾居前,弓弩、鸟铳居内,阵前置鹿角拒马,以绳索固定,碗口铳置于障碍之后,士卒装好火药,随时待发。

西军对于这一战谋划了两个多月,知道避免不了与清军在平原上来一场决战,所以早就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加上张文秀部在洋县与清兵拉锯将近两月,士卒历经战火的磨炼,所以即便面对五千八旗也并不慌张。

从清营杀出的蓝甲八旗,逐渐提起了速度,出大营之后,与游走在外的白甲蒙古,一左一右,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要打击张文秀的左右两侧,实行包抄。

步兵对抗骑兵,多列方阵,目的是为了防备骑兵的冲击,而要做到这一点,步阵就必须够厚,也就是要有足够的纵深,使敌骑无法凿穿,但一万人的方阵,厚度够了,腰就肯定窄,这就像一个面积固定的长方形,你保证了他的长度,就无法保正他的宽度。

通常列这种步阵,两肋都需要布属护卫两翼的骑兵,不然方阵就很容易被敌骑拦腰杀断。

这种阵法,以宋代配合地形布置的吴氏三叠阵,为极致,但眼下张文秀没有骑兵,他列的则是防守力最强的圆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