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相峙(五)(第2/3页)

此刻就在这天津卫城二十里外的荒野之中,数十人就在雪地上的军帐之内议事,两边已然僵持已久,此次不过是例行的吵嘴。各武将自恃身强体壮,又很讨厌各文官如同乌鸦一般多嘴多事,是以这军帐内没有任何取暖的事物,连堆篝火都没有升起。众武将或坐或立,或东顾西看,或是凝神细思,看似听着刘宗周等人痛陈厉害,实则神游天外,不知何处去也。

吴三桂等人看着唾沫横飞的刘宗周,眼见他说个不停,神色激动,看似又要痛哭流涕,心中郁闷之极,各人均想:“怎么没事惹上这个老东西,当真是烦也要把人烦死了。”

他与唐通对视一眼,两人都是嘴角微微一抿,知道对方的心思。当此乱世之时,只要手中握有军队,任凭别人舌灿莲花,又能拿他们如何?

蓟镇总兵王永吉与辽东巡抚黎玉田算起来都是这两人的上官,只是这两人一路由山海关和蓟镇奔逃至此,手里除了几百亲兵外再无军队可以掌握。此时朝廷已经被人灭亡,再也没有国法纲纪和饷银来约束军队,唐通等人越发坐大,根本不将这两人看在眼里。此时气氛尴尬,这两人听得一众朝官指手划脚,却也不免烦恼,那王永吉因寻得刘宗周一个话缝,向他笑道:“启东兄,咱们都是朝廷大员,岂敢不是复国为念?只是现下吾皇大行,天下无主,正是纷乱时间,咱们先保有军队,至天津保有一方,与袁督师等人犄角相存,未尝不是好事。若是一意往山西一路而去,满虏随时可能南下,陕西河南等处的汉军亦可能随时北上,太过危险。学生亦是以为吴唐二总兵之议有理,还是先去天津的好。”

左中允李明睿与翰林院修撰陈名夏一齐道:“天津地狭近海,很有可能被汉军由海上突袭,再有临近山东,陆路亦是危险。列位总兵只顾着远离满鞑八旗,却不提防南来之敌么?”

刘宗周又以沉痛语调的说道:“列位将军都曾身后先皇大恩,现下虽然吾皇大行,然则太子和永定二王不知所踪,便是不幸罹难,山西还有秦晋等亲藩在,国家尚未到亡国分际,何必一意奔逃,甚或有投敌之念?如此,怎对的起大明三百年养士之深恩厚德?”

他虽然不敢将太子之事说出,却在言语间鼓励宣扬,将尚存的各亲藩都报将出来,言下之意,便是寻不到太子所踪,亦可别立新皇,再来中兴大明。

只是他这番话近似痴人说梦,虽然他的门生弟子也是支持往山西方向,其实只不过看不清眼下局势,与那些一意往南投奔汉朝的大臣们不同,只是想往山西等地暂避,不想背上一个降臣的名声,待天下事大局已定,再出来做官不迟。

吴三桂这些天来听的当真是腻味之极,却因为这些文臣多半是朝中要员,很有名望,将来无论投向哪边,位置都未必在自已这个武夫之下,所以并不敢轻易得罪。此时听得刘宗周又将这一套废话搬将出来,立时觉得两耳嗡嗡做响,当真是无可忍奈。正焦躁间,却有小校前来报信,附耳将后营有吴府家兵求见一事说了。他立时站起身来,也不顾刘宗周正在宣讲大义,抱拳团团一揖,笑道:“末将有要事在身,立时要去处置,竟要先失陪了,尚乞诸位老先生莫怪。”

说罢,立刻转身出得军帐大门,眼见各官都颤抖着身子起来相送,他心里冷笑,心道:“就在几年之前,我父亲身为镇守总兵,统率几万儿郎备边,见着一个寻常京官都需报名参见,打仗时在文人总督和巡抚帐前,哪有他的坐处!现下我让你们冻上一冻,也吃些苦头,这才知道武人生涯的苦处。”

他边想边行,出得帐外,此时正是二十一二年纪,身手矫健,翻身一跃便即上马,往自已军中奔去。

那些吴府家丁正等的焦躁,远远见得少主骑马奔驰而来,并没有穿对襟铁甲,只是身着棉袄胖裙,头戴毡帽,腰佩一把宝剑,在雪地里飒飒而来。

那吴府总管连忙奔上前去,将吴三桂的马头接住,稳住马身,伺候着少主下马,见呈三桂冷着脸并不做声,他忙问道:“公子爷,怎么好象在哪一处受了气模样?”

又笑道:“老奴才眼拙,公子这一身寻常军汉打扮,又是雪地晃眼,竟一直到了眼前才看的出来。”

吴三桂横他一眼,答道:“不做这一身打扮,还敢鲜衣亮甲,接战时等着先挨刀么。受气,他奶奶的这几天天天受气呢,这也不必多说。我且问你,父亲差你过来,想必有书信印信为凭,拿出来我看。”

那管家慌忙将盖有吴襄随身小印的书信拿将出来,递给吴三桂观看。吴三桂随手接过,展开一看,因见确实是其父私下通信时所用的印信,却也不看书信正文,随手交给身边亲将,命道:“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