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江南(七)(第3/3页)

他说的甚是有理,张伟无奈,因想起都察院职权甚重,交给高杰这样的小人却不能放心,只得以都察院院判一职任命,陈永华无法推脱,也只得应了。因都察院负责监查百官,不受内阁管理。由其监察之职甚重,可以参加内阁会议,但亦不得发言,只是监督内阁诸臣是否违法乱纪罢了。

陈永华因记起内阁中他不得说话,向吴遂仲瞪了一眼,又向其余阁臣点头致意,扭头一点,却见几名青衣官员,正坐在阁臣下首奋笔疾书。

吴遂仲会意,便向各人解释道:“史笔如勾,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几个,一些是专门记录大将军行止,以为后世子孙法的史官;一些则是都察院派来的书记官,专记各位的言行,以备查阅。上至内阁,下到九品小吏,都察院都可派人记录查看,随时捕拿。至于权臣奸相,自然无可遁迹。况且,无论贤愚于否,内阁首辅任期只得四年,若是得到信任,可令臣下议其任期政绩,上佳者可连任一界。任满后,不得再行连任。若是都察院查其有劣迹,虽百官推举,大将军任命,亦不得连任。如此,虽曹操再生,亦是无法专权矣。”

这些中央官制并内阁权力的改革,都是张伟苦心孤诣,与身边诸文人及军机诸人商讨所定。虽然尚是草创,有疏漏及不足处,却在学习唐朝省台寺制度的同时,加以改良,不但避免了权臣专政,亦是避免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于此同时,那些旧的翰林院、大理寺、国子监等机构却也未曾裁撤。此时为了大局稳定,多安排一些从地方上招过来的官吏,也只得在财政上赔上一些。待大局稳定,政通人物,方是裁撤冗官冗员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