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中国人讲义气、够朋友!(第2/3页)

这只能说是翻译上的一次巧妙巧合。

中国人在搞翻译的时候,总是将最美好的字眼、词汇来与外文做对比。

‘天堂’就是一个例子。

当叶戈尔·盖达尔第一次听到苏州和杭州的名声的时候,他虽然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可眼睛里还是闪过了一抹想往。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能让富饶高傲的中国人如此推崇了千百年?

尤其是知道这两座美丽的城市,都有着圣彼得堡无法想象的悠远历史的时候——那是2000年的岁月。

叶戈尔·盖达尔在为自己‘老家’的同僚们感到悲哀。

在欧洲,很早时候就流传了中国人干净整洁,中国城市美丽的一尘不染的传闻。

靖海、新加坡、广州、厦门、上海……干净整洁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个标记,就像‘瓷器’那样。

这些沿海港口城市的名字如今已经被千千万万的欧洲人所熟悉。甚至一些返回欧洲的欧洲人,还会带回这些城市的风情图,那当中既有欧洲画师的贡献,也有中国新派画师的贡献。

但是,大部分的俄罗斯官员,却都坚定地把中国在沿海港口地区营造的城市环境当成了一面子工程。而叶戈尔·盖达尔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国家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虽然他们从上海来南京的时候,只是中途停靠在了南通、镇江两地,叶戈尔·盖达尔他们也全都是在船上待着,而没有跑下船游玩。

然他们都长了眼睛,他们手中都有望远镜,他们的眼睛会告诉他们自己在上海看到的干净整洁,并不是弄虚作假,而都是这个国家最最寻常的风景。

中国强大的国力就渗透在这一座座漂亮的城镇当中,他们沿途经过的一个个小港口码头,一座座沿江而立的村镇,还有江阴、张家港等城市。中国人狂妄的骄傲感真的不是凭虚而来的。

所以对于俄罗斯如今的祈求和平,强硬的态度是万万不可取的。能够与中国人按照彼此的控制区,划分界限,那似乎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叶戈尔·盖达尔知道圣彼得堡对于干涉俄国革命并不感兴趣,第六次俄土战争,俄罗斯付出的代价太高太惨重了,俄罗斯必须修养。就跟冬眠的狗熊一样,待在一个安全的洞穴里,静静地等待着寒冬的风雪吹过。

又是几天后,从扬州回来的叶戈尔·盖达尔一行俄方代表,终于等到了中国外交部的接洽。叶戈尔·盖达尔发红,还透着两个虚泡,这是他彻夜不眠上火了吗?还是那啥被烫的?

董诰无心去知道。他只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可。

那就是跟叶戈尔·盖达尔好好地谈一谈,交换一下双方的条件。

瑞典人终究是外人,身份就好比一个穿针引线的中间人,真正要谈的还是中国和俄国,不然叶戈尔·盖达尔就不会跟着瑞典人走海路跑来中国了。

而至于俄国人为了这次瑞典人的‘穿针引线’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那就不是中国需要考虑的了。

叶戈尔·盖达尔本来的打算是要‘以叶尼塞河’为界的,叶尼塞河以东属于中国,以西属于俄罗斯。

也就是说,俄国人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全部保住西西伯利亚平原,但他们还是想要试一试。

可是现在叶戈尔·盖达尔改主意了,直接把‘边界线’退到了鄂毕河。

而中方的要求当然是以乌拉尔河~乌拉尔山为界了。

……

六月底,奥斯曼帝国的特使再来来到,来者还是赛利姆,赛利姆·本·穆罕默德·穆拉德。

这个时候,有关俄国人到访的消息成为了国内媒体关注的主要焦点。

从《中原日报》到《金陵要闻》,从《金陵要闻》再到《环球时讯》,全都开始连篇累牍的报道着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等奥斯曼帝国的特使,也可以说是中国的老朋友赛利姆抵达南京之后,这一热度完全爆发了出来。

俄罗斯人到华之后的行踪也被报道了出来,那叫“展示力量与表达诚意”,而为什么要在奥斯曼帝国的特使抵到之后,三方才正式召开会谈,这叫做“维护中国和奥斯曼两个大国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把俄国人与奥地利的关系给衬托的很不咋样了。

这些报纸上的报道没有多少实质内容,但在记者的笔下,却无不将文章做的花团锦簇,就连很多官场的官员们都看的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了。

但不管能理解多少,国人们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国家重新带回了已经寂静了很多的战场。

中俄主战场上的战斗已经消停了很多,中国人打不动了,俄国人也没兵反击了,所以两边都不打了。也就是西海战场是热闹非常,俄国人陆陆续续向西海调集了两三万军队,还有一定数量的炮兵,里海舰队也跟国防军的水面战船发生过多次小规模交火。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俄国人是不能容忍中国在里海的西海岸线上楔下一颗钉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