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复仇的烈火(第2/3页)

不先发展钢铁军火重工业,三杰这个小势力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这几点都太符合‘三杰’的心理了。

只不过让陈鸣吃惊的是,没有经历过时代大洗礼的安南老百姓太油滑了一点了。

河内不比北郑,虽然河内那一块地盘是绝对的鱼米之乡,但大多数控制区域是连绵的山地,又因为战争的创伤,河内的粮食产量是无法满足自我的需求的。

陈鸣之所以部队北郑下手,就是因为北郑虽然对民间的压榨很厉害,但北郑的土地更适合农业种植,地盘中至少可以保证粮食所需。而河内都督府却需要年年从外进口粮食。

可是因为大锅饭的缘故,就如同兔子当初遇到的一系列事情一样儿,粮食的浪费,做工时候的磨工,光出工不出活等等原因造成的粮食紧张问题和生产效率低下问题,都是三杰及时发现问题后想去解决却无法解决的事儿。

短期里还不显,当时间放长到三年、四年,几十万张嘴巴的压力让河内如肩膀上担负了一座泰山。

因为在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同时,河内控制区域里的粮食产量在不断缩小。并且最初的采矿、冶金和伐木业在有了爆炸式的增长之后,很快产量就陷入了瓶颈,并且月月下挫。

最重要的是,河内重点发展的采矿、冶炼和伐木业虽然吸纳了不少人力,但很多人都是随着三杰一块落跑谅山的人,而安南本地的老百姓就获益不大了。

前者从事的又是劳动力,并且冶金和军工方面,河内需要南京的大量资源,后者也不是天上掉馅饼,是需要付出金钱的。而没钱就用粮食和金属、木材来换。

本来河内在前两年的形势还堪称大好的。不管是农业、工业,还是渔业、林业都有长足的进步,但是进入了承天九年,各项指标的逐月减退,就让陈杰仨伤足了脑筋。

河内并没有感觉着线路问题不对,因为头两年财政突飞猛进时的喜悦让三杰实在无法忘怀,至今都时不时的从他们脑子里冒起。

短短的两年里,他们钢铁厂、冶金厂有了,枪厂、炮厂和火药厂也有了,甚至还自己搞了一个规模中等的造船厂。这种实力突飞猛进的爽感让三杰记忆犹新。

而且如今局势的翻转,在三杰眼中完全是安南人道德水准出了问题,而不是‘路线’有错。

如果那些安南人,当然还有跟随着他们从北边逃入山里头的华人,能够保持当初时候艰苦奋斗、不骄不躁之作风,河内的实力和局面肯定不是眼前的破样子。

而是会如最初的那两年一般继续的突飞猛进。

想一想河内的软硬实力,要是如当初那样一年一个台阶的上升,这几年下来,他们的力量会发展到多么强大的地步啊。

只不过南京不会再给他们时间了。

对于陈鸣来说,河内这几年改革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可以汇总成厚厚的一大摞研究资料了。

‘儒家大同’的路线明显出了问题,而且单靠自身是难以解决的。

河内对于一系列的情况惩处手段不可谓不严,但没个卵用。

而关于安南百姓‘道德水准’低下的问题,却偏偏可以用儒家的一条理论来解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为什么安南百姓普遍表现的道德低下?那是因为他们家的粮仓还没有堆满,他们的衣食还没有得到满足。而怎么才能仓廪实、衣食足呢?

试看如今的国际局势和世界环境,单靠儒家的那老一套,显然不够用。

没有陈汉崛起,驱逐西洋,不知道什么时候洋人就打到中国了。那安南、暹罗、日本、朝鲜还能保住自己的独立自主和国家权益吗?

别忘了,晚明时候的西班牙人都搞出了一个征服中国计划。虽然这很可笑,很无知,但是这份计划配合着明末时候,发生在东南沿海的一系列海战,无不显露了欧洲人的勃勃野心。

明英虎门海战,明葡西草湾之战、明葡屯门海战,明荷料罗湾海战……

真的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规模最大的料罗湾海战,都发生到崇祯六年时候了。在明朝即将灭亡的时候,郑芝龙手下的战船150余艘,对战荷兰海军方面主力战舰共十一艘,另有旗舰密德堡及一艘中国戎克船打狗号,此外还包括海盗刘香带来的50艘海盗船。最终郑芝龙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让处在兴盛勃发中的海上马车夫就此打消了进一步入侵中国的念头,中国海商集团的影响力彻底笼罩了整个东方海域。

用后世人的目光来看,这场战争的最大意义并不是郑芝龙集团就此取得了整个东亚海域的霸权,使之“独有南海之利”,“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最大的意义是让荷兰人打消了向中国侵入的念头,保全了中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