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长安有个李青天
李超的打狼行动十分顺利,抢粮战果相当辉煌。
短短三天的时间里,从整个京畿地区查出了五十多万石粮食,这些粮食,几乎与朝廷一年从东南转运进长安的漕粮数目相当。
关东过去被称为天府之国、膏腴之地。但到了隋唐时,关中平原早就无法供应关中粮食需求了。作为京畿之地,关中人口数量众多,尤其是有大量不事生产的人,宫廷、官僚、军队还有那些服侍的奴隶等等。
地小人众,人胜于地。
兼之因战乱,导致许多水利设施等失修,田地产出减少。早在汉平帝的时候,京兆人口就达到了七十万,现在唐朝不比隋开皇大业时人口众多,可一个长安,也有近三十万人口。
长安城里的官吏很多,宗室很多,宫廷里人很多,军队人也很多。
仅是每年供给官员们的禄米,就得五十万石。
这还是在长安几万番上的府兵基本上是自备衣粮的情况下,要不,消耗的粮食更多。
朝廷现在每年从东南转运的漕粮,都有数十万石。这还仅是官方漕运进京的粮食,事实上,朝廷靠关中的田租粮食无法供应满足宫廷、官员等需求,每年有几十万石的粮食缺口。
而关中的商品粮食,也一样无法满足关中百姓们的生活所需,每年起码需要从其它地方转运上百万石的粮食入京,甚至更多。
从蜀中、山南、江淮、河南、河东、河北、江南等地运粮入京,这些都是民间商人在转运粮食,是民间商业行为。
哪怕是隋朝最繁华的开皇中后期,一旦关中遇饥荒,皇帝也得带着官员军队去东都就食。大量关中百姓得跟着出逃。
为什么?
隋朝的粮食很多啊,几大粮仓,粮食堆的都吃不完,隋末战乱,反军随便抢个粮仓,都能得到够几十万人的粮食。
这里面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就是粮食运进关中非常困难,特别是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陕州一段。这里无法行船,关中有渭河河段,陕州下游有黄河河段通航,甚至河南河北都有运河,都直通扬州了。
可陕州那长长的一段,根本无法行船,粮食船运到这,只能转为陆运。车拉肩挑,粮食毕竟是很沉重的,一石就是百多斤,一百万石,那就是起码一两百万个粮包啊。
因此,就算是隋朝天下太平的时候,东南粮食都满仓了,洛阳边上都好几个大粮仓,堆满了粮食,可平时一年也顶多能往关中输个百来万石粮食,另外依靠民间的商人的力量,还能再输个一两百万石。
也就到了极限。
每年关中得依靠关东输入一两百万石的粮食补充。
可一旦关中遇灾,一两百万石粮食就不够了,但再多却又无没有能力运输进去。于是乎,皇帝只能带着百官带着将领带着自己的宫女内侍,带着老百姓,浩浩荡荡的来河南就食。
其实河南也产不了那么多粮食,但河南存了许多粮食,有许多粮仓,修在黄河、运河边上。
去年唐朝打了好几仗,虽说平定天下,但也折腾的够呛。好不容易灭了那些反王,抢回来的那些粮食,平抑物价,再打几仗,也光了。
朝廷无法向百姓供粮,只能靠粮商们的粮食,但粮商还想要作死。
口口声声说没有粮食了。
结果李超来了个釜底抽薪之计,耍了一回流氓。打着搜查乱党之名,搞了个突然袭击,各家粮商的存粮全都落入了李超的手里。
五十多万石啊。
这还只是粮商们手里的粮食,还没去弄那些大族豪门家里囤积的粮食呢。
不过李超见好就收,五十多万石,够撑过这个青黄不接的时期了。再过几月,就是夏收。
况且,这段时间,也还能从关东陆续往长安运粮呢。
“五十多万石粮食?”
东宫,李世民正在试穿着龙袍。
还有三天就要登基,李世民越发忙碌起来。龙袍很华丽,是宫女们赶制出来的,但穿在身上并不是很舒服。
听到李超三天就弄到了五十多万石粮食,李世民也是惊讶无比。
“这些该死的家伙,口口声声说没粮,想坐看长安断粮,想看朕的笑话啊。”
“早有预料的事情,这还只是查了那些粮商,要是我们把整个京畿查一遍,翻出一两百万石粮食都不稀奇。”
事实上,普通百姓家里也许无隔夜之粮,但那些名门贵族,却有很多粮食。因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大地主,地多,粮食自然也多。他们可不会和普通百姓一样,家里没隔夜之粮,他们会囤积不少的粮食,尤其是如今还是刚经历战乱之后,谁家里没点粮食?
就李超自己家里,也存着上千石粮食呢。
“殿下,我是这样打算的,这些粮食取来的时候,我都拿了账本的,有详细的数字,也都统统登记造册了。这粮,算是朝廷借的,等夏粮、秋粮下来后,再由朝廷给他们开具单子,让他们自己到河南去取粮,我们还可以计算点利息,多给他们一点。这,也算是他们对殿下,对我大唐的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