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真假楚王(二)

彭城,楚王王宫。

吴王刘濞看着悬挂在大殿墙壁上的地图,陷入了沉思。

他的将军们全部都站在他的后面,等待着刘濞的决断。

现在,刘濞面临的处境,与当年英布叛乱时的处境一模一样。

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但是,刘濞面临的选择,依然是三条。

第一条路就是挥师东进,攻取广大的齐鲁地区,传缴燕赵。

第二条路是循江淮而上,沿着长江一路上溯,攻略韩魏故地,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决战于雒阳。

第三条路则是从楚国出发,过长江,攻击梁国,只要能攻下梁国,长安之前的就没有了险阻,大军可以兵临函谷关下,无疑,到了那个地步,整个关中都会不战而下,有的是愿意“拨乱反正”的贵族。

当年,英布自持武力,渡淮河而入沛郡,结果被太祖高皇帝刘邦堵在了蕲西的甀城。

那一场战争,刘濞是亲自经历过的,当时的种种情景,现在想起来,宛如在眼前一般。

以英布之勇,其麾下百战雄师之精锐,尚且在这条路上一败再败,最后竟然被打的全军崩溃。

因此,淮河,刘濞是死都不愿意渡的!

天知道过了河,对面等着自己的是什么?

万一自己前脚刚过河,后脚就被从长沙杀出来的长沙国军队断了归路,怎么办?

刘濞不敢冒这个险!

至于故长沙王王子们……

刘濞从来就不敢指望这些纨绔子弟!

当年,英布就是被长沙王给卖掉的!

因此,实际上,刘濞只会在东进与北上之间抉择。

东进,就要越过长江。

而在长江的另一面,汉室在齐鲁一带,七八个诸侯国唇齿相依,在不能确定齐王一系的诸侯肯定会接应的情况下,刘濞不敢轻易去攻击。

自古渡江就有大风险!

而相对的,北进,就只有一个障碍——梁国!

而且,对刘濞来说,选择北进,还有另外一个理由——梁王刘武是皇帝的亲弟弟。

攻击梁国,就是攻其必救,逼着长安主力来到梁国决战。

这么做,对刘濞来说,好处就是,仓促之间,长安天子肯定来不及集结来自长城的边军以及各地的勤王大军,只能靠长安的南北两军以及驻扎在关中的几部,即使临时抽调和征发关中的青壮,撑死也就凑个十万人的援军。

而倘若东进齐鲁的话……

长安就获得了时间。

作为一个处心积虑谋划了这么多年叛乱的君主,刘濞自然知道,长安的战争潜力有多大了。

一旦长安动员起长城附近和关中以及河东等基本盘的人力,一百万大军可能夸张了些,但五十万全副武装,受过训练的大军还是能凑起来!

而他的整个吴国,就算刮地三尺,也凑不齐这么多军队。

而且,向齐鲁进军不仅会让长安有时间动员和编组庞大的军队,更有一个问题——战线拖的越长,对进攻方就越不利。

刘濞自然非常清楚这一点。

他的基本盘,只有吴国三郡之地。

加起来,不过一百城,三百万人口,跟拥有三分二的天下的长安,肯定比拼不过。

即使他真的最终拥有了齐鲁那又如何?

自古以来,可有南军击败了北军的例子吗?

中国真正的菁华和人口聚集地,始终在中原,在北方!

是以,在刘濞看来,向东进军,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一旦长安反应过来,聚集起军队,那凭借北方那些久经战阵,受过精良训练的军队开到,届时,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改变!

是以,刘濞很清楚,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北上,趁着长安根本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猛攻梁国,逼着长安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与自己决战,那样,胜负就还未可知。

不然,等到长安动员起来,那真是万事休矣!

刘濞非常清楚,关中一旦动员起来,会有多么恐怖。

当年,秦末的时候,以秦廷的荒唐和迟钝,尚且能让章邯组织起数十万的刑徒大军,错非在巨鹿一战遇上了破釜沉舟的项羽,恐怕,这天下的起义就被镇压下去了。

而现在……

刘濞想了想,还是不得不承认,长安的那个皇帝小儿,最起码,还是合格的!

刘濞虽然想清楚了下一步的进军路线,但,他还是做做样子,问一下群臣与大将的。

于是,他微微颔首,问道:“诸位,请畅所欲言,我等下一步,何去何从?”

刘濞说完就看向站在他右侧的一位年轻将军,那人是他比较欣赏和看重的恒霸。

恒霸看到吴王看着他,想了想,于是拜道:“大王,末将是这样想的,我军多是步兵,而朝廷多是车骑,步兵善于轻装疾行,翻山越岭,车骑利于野战,以我之短,功敌之长,这是自古以来兵家所不取的,因此,末将建议,我军轻装疾行,迅速攻占雒阳,只要能攻下雒阳,天下诸侯必然响应大王,那样的话,不用打,这战争我们就赢了,而倘若我军不能迅速攻占雒阳,阻断长安与关东的联系,一旦汉军尤其是汉军的骑兵抵达梁楚之间,不管怎样,我们都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