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庙算正紧揣敌意,攻蜀有成扶州急(下)(第2/3页)

莫离却不知道这些,反倒是认真地说道:“我若胜了,也不求其他,你将我府中那些小娘尽数接走!”

这下轮到李从璟诧异了,他看怪物一般看着莫离,“莫哥儿,这么多沉鱼落雁,竟然都不能入你法眼?你到底是不喜欢小娘子,还是另有口味?”猛地一拍额头,作恍然大悟状,惊恐的看向莫离:“你该不会……”

“滚!”莫离发出一声怒吼。

在李从璟和莫离就蜀国之事约赌的时候,大明安已经亲自带着援军,到了扶州。扶州会战,开始已经逾月,战事虽然激烈,但看形势,还未到分胜负的时候。大明安亲自坐镇扶州,一方面固然是想守住扶州,但在他心中尚有一个秘而不宣的想法,那就是在扶州一举挡下契丹马蹄,甚至是击败契丹,送耶律阿保机归国。

扶州会战,双方共投入兵力接近三十万,方圆数十里的地方,都化作地狱,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修罗场、绞肉机。

如在辽东战场亲临前线一样,大明安浑身披挂,在战斗间隙,走上扶州城头,在扶州诸位大将的陪同下,眺望城外。

城外景致,无非战场与契丹大营。战场固然惨烈,尸骨横陈,而契丹大营,绵延数十里,虎踞龙盘,坚不可摧,放眼望去,一片雪白帐篷。

“契丹军队初至扶州时,我军列阵城外,与其阵战,旬日内交战十余场,斩获颇多。后因敌众我寡,不得不退入城中,踞城而守。连日来,契丹大军猛攻城池,虽其用力甚孟,但却始终无法站上城头一步。”扶州守将对大明安说道,简单汇报了之前的战况。只不过言语间,总有些避重就轻。

大明安不出声,随在他身旁的李四平冷哼道:“契丹大军来攻扶余,这是殿下很久之前就曾告知过将军的事,及至契丹大军现身于此,这中间有许多时间,将军理应准备充分才是。然而扶州守军,既不曾出城于半道伏击契丹大军,也不曾在对方扎营的时候袭击之,平白错过许多战机,只是一味选择固守。城前阵战,交战十余场,我军以逸待劳,而却几无一胜,不仅如此,更是丢了城外的营寨,被迫撤入城中防守。这月余大战,说起斩获,固然会有,但是作为守城一方,本就战局地利,然我军伤亡竟然还高于契丹大军!将军言语中颇有自得之意,在下却不知,将军这些自得之意,从何而来!”

守将脸色顿时有些难看。扶余乃是渤海国西部重镇,在军事上是抵挡契丹的前沿阵地,若是让契丹攻破扶余,则龙泉府几乎无险可守;同时,扶余也是渤海国辖下的富裕之地,境内物力财力都是扶余国政的基石。综合起来看,扶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也正因如此,大明安才没有将扶余作为此战缓冲地带的想法,没有想着要凭借扶余去消耗契丹大军,迟滞契丹马蹄。他这回亲率援军赶来,就是希望能保证扶余不被契丹夺取,因为一旦失去扶余,对渤海国来说,打击太大。即便是最后渤海国在契丹此次征伐下得以幸存,一个被毁掉的扶余,也会给渤海国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渤海财政受损,复建扶余也会很艰难。

如今渤海过内忧外患,国政经有大明安治理,已有起色,但在经济上,渤海国现下的情况依然很混乱,国家仍旧处在一个入不敷出的局面。大战本就是件极度消耗钱财的事,必定给渤海经济带来巨大创伤,这个时候若是扶余被毁,对战后的渤海国而言,无异是雪上加霜。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为政治服务,向来如此。

李四平作为大明安绝对心腹,如今在渤海国也是身居高位,他对这其中的是非曲折自然清楚得很,而作为看着大明安一步步走来的见证人,他很清楚大明安这几年来走得有多么辛苦,为这个行将倒下的国家付出了多少血汗,所以在面对作战不力的扶州守将时,大明安作为统帅不好发怒,李四平却不能不表达不满。

扶州守将也是知道大明安在辽东的战绩的,他虽然没有参加那场战争,但对大明安能够从契丹手中夺下半个辽东,也不免钦佩、敬畏。虽说后来辽东被契丹几乎完全重新夺了回去,但那却是发生在大明安归国之后,身在龙泉府而不是辽东的大明安,不必对辽东战事后半段的失利,背负太多责任。是以在面对大明安时,扶州守将的心情有些忐忑。

但虽然如此,契丹军威却也是他不能不考虑的东西。且不说这些年契丹军在草原所向披靡,此番带领契丹军东征的,可是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本人,那是草原上如今的绝对雄主,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面对这样的军队、统帅,扶州守将如何能不畏手畏脚?

半道伏击契丹军,在其扎营时袭击契丹军,这些扶州守将并非没有想过,只不过他没有胆量去做罢了。作为扶州守将,守住城池才是第一要务,至于主动进击,斩获军功,那是在确保城池不失的情况,才会去争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