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传说中的日本老特务

进入了十二月,天气开始渐渐转坏了。

12月1日、2日两天,陕西和山西北部迎来了第一场大雪。接连两天,白天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又厚又浓,压得低低的,像铅块一样。西北风凌厉无比,刮在脸上就像割肉一样。空气冰冷,吸入肺中很重。夜间则是鹅毛大雪,夹着冰冷的狂风,一夜过去地上的雪能积到半米厚。

西北的第一场雪来的太突然了,明军左路集团军群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他们兵力不足,补给线又太长,一大半的路程没有铁路,汽车数量也不足,已经无力向前推进了。现在,左路集团军群处于驻防状态。

但是第二阶段的闪击战只打了几天,山西明军从太原以南、一路推进到大同以北,一下向北推进了近三百公里,根本没有时间修建冬季营房。太原以南的明军部队基本都住进了冬季营房,但是太原以北的大部分士兵还睡在帐篷里。薄薄的帐篷根本无法抵御寒风,而睡袋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明军官兵又都是南方人,和曾经受过这等严寒。一时间,大量士兵病倒。

好在山西到处都是山,不缺乏木料。这两天左路明军白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上山砍树,修冬季营房。大树拿来搭窝棚,也就是冬季营房,小树拿来生火取暖。军需官每天开着卡车四处跑,到附近的城市、县城、矿山去搞煤炭,拉回来给部队烤火。好在山西盛产煤炭,因为打仗,今冬的大量煤炭没运出去,至今还囤积在原北清官办的垄断商手里。

原北清官商手里的煤炭,被明军全部征用。除了给部队取暖用,剩下的大量煤炭就用来和当地百姓交换物资。本来按道理说,山西的大量煤炭都要运回南方的。南方煤炭产量少,工业又发达,耗煤量又很大,自产不够。但是现在运力不足,有限的车辆都被用来运输军队补给品了:加厚的冬衣、棉被毯子、药品、北方缺乏的蔬菜水果……至于煤炭,就只能现在山西搁着了。用它当“一般等价物”也不错,能够在北方当地交换其他物资,比如棉被、毛毯、玉米、高粱、大白菜、土豆、萝卜、苹果什么的。这也能就地解决一些补给,节省了一部分运力。

……

东部战场稍微幸运一些,不过也幸运不到哪里去。

东部没有向西部那样下大雪,但是气温也将到了新低点,云块整天压着,只不过没有西北那么大的风就是。更糟糕的是,从2日开始,河南、皖北、苏北一带,开始下起了小雨。

一年四季都下雨,最不让人讨厌的就数春雨。“春雨贵如油”,点到即止,而且每下一场就会更暖和一些,不让人讨厌。

其次是夏雨。夏雨电闪雷鸣,干脆利索,酣畅淋漓,时间短暂,而且雨停之后立刻凉爽了许多。

再次是秋雨。秋雨就很让人讨厌了,一下就是没完,此雨绵绵无绝期,让人心情烦闷,东西发霉。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就是冬雨。冬雨虽不像秋雨那样连绵不绝,但是它却让冬季本来就糟糕的天气更加糟糕。透骨的湿冷,无论穿多厚都不会暖和。让人只想整天躲在屋里,抱着炉子取暖。

现在,明军右路集团军群遭遇的,就是最最难受的冬雨。阴冷小雨不停的下着,雨水顺着钢盔流到脸上、脖子里、顺着雨衣流遍全身。士兵们冻得哆嗦着,手指头苍白,抓着冰冷的枪,在泥泞的田野里艰难跋涉,冒雨向西进攻徐州方向。

这种天气,完全没有了空中支援。而地面上,又因为下雨的原因,交通状况一团糟。北清的道路,柏油的不多,而且质量极差。下雨的时候路面就会形成一个一个的大水坑。这倒还好,是水坑。更糟糕的是一些次要的土公路,不但有坑,而且全是泥浆坑,而且更多,还不时就会被压出来一个新的。

明军的重型卡车和重炮从这些土路上行驶,每一辆开过,土路上的车辙就会更深一些。几辆接连开过,路面上的就已不是车辙,而成了深深的水沟。浓稠的泥汤混在这些水沟里,分不清哪是水、哪是泥。所有的车辆、火炮的下半段,都被糊上厚厚的泥浆,根本看不出原本的颜色。

坦克和履带车辆还好,虽然在田野里行驶,但仍没受多少影响,只不过单位油耗稍高了些。但是轮式车辆虽然在公路上行驶,还是经常会陷入泥坑里。有时候自己能开出来,如果开不出来,就要前边的车将它拖出来。整体行军速度都很受影响。

这时候,最让人羡慕、最幸福的,就是那些坐在军卡里的士兵。军卡这时候都蒙上了油帆布,一个班的士兵们坐在里面,相互挤着,倒是非常舒服,非常暖和。最倒霉的就是那些在半摩托化的步兵师士兵,要在烂泥里徒步行军。和他们差不多倒霉的,还有那些坐在装甲车里的步兵。他们虽然不需要徒步趟烂泥,但是他们的装甲车是开敞式的,雨水照样浇到他们身上。而且因为是坐着不动,更加寒冷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