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黄河大桥(第3/4页)

这样“空中决战”下去,大清空军真的很快会被耗光。而且耗光后,还很不容易恢复。

广武思考了一下近阶段的战局。

近十几天来,陆地战场沉寂下来之后,海空战场却异常热闹。而且每次都是南明主动发动的。南明的陆航和海航都频频出击,袭扰大清后方,好像都是在寻求战斗的机会。而清军飞机一旦起飞应战,总是损失惨重,大交换比的败给明军。

这,就是明军所希望的!所寻求的!

广武看着地图,咬着牙,手指在桌上重重敲着。他知道明军的战略了。明军之所以停了这么久,没有在江淮战役之后乘胜北上,就是因为过分迷信空中力量对地面的支持,过分依赖空中力量。他们打算在两次战役之间先消灭大部分清空军,然后继续在绝对制空权的庇护下,继续进攻。

广武原来对“制空权”这种东西颇不以为然的,至少是没看得有多重。他觉得航空兵对地面战斗的支援是有,但总比不过炮兵。这也是这时代各国军界的一般态度。

但是,这场战争才开始了二十多天,广武的观念就大大改变了。残酷的事实给他上了一课。无数份战场报告都显示了同一个模式:明军轰炸机劈头盖脸一顿轰炸,清军就散得差不多了。还没等重新组织起来,明军坦克已经冲到跟前了。然后么,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大投降。

飞机出现的时间太短了,只有三十几年。用在战争中也不过二十几年(说是二十几年,也只在世界大战中用了几年,后面十几年全是空白)。世人实在是难以反应过来。无论是再出色的军事家,此时也不知道该用一种什么目光看待这种新生事物,该对这种新生事物寄予多大的期望。

广武也不例外。从原先的不以为然,到现在的极度惧怕,时间太短了,只有十几天。下一步该怎么做?该怎么更好地运用飞机?该怎样运用飞机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完全是一片迷茫。此前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任何理论。全世界也都没有经验,没有理论,一切全要摸索。

用朕的飞机、朕的飞行员的鲜血,去一点一点的摸索。

广武想到这里气不过,咬着牙,狠狠地说道:

“……为什么他南明根本不用摸索?为什么他们一上来就用得这么好?……什么时候该怎么用,全都知道!……好像已经用飞机打仗打了几十年一样!”

广武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两个决定:

第一,在明军下次大进攻前,绝对避免这种空中决战。现有的飞机尽量疏散到各个机场,明军飞机来挑衅,除非来了大批轰炸机,否则要尽量避免应战。

第二,就是马上在外交方面着手,积极的和日本磋商,争取让日本大批卖战斗机给自己。同时对莫斯科进行积极的影响,对斯大林说南明是多么可怕,大清真的有亡国危险,大清和苏联唇亡齿寒……

广武也知道斯大林老奸巨猾,现阶段想让他开恩卖给大清先进战斗机,门儿都没有。最多能高价买些破烂老古董。

但是,万一,将来真的到了那一步——也就是大清输掉了中原战役,南明拿下了山东河南、进逼黄河——那么斯大林也会看到大清的危险。到了这一步,他肯定能明白大清的危险也是苏联的危险……那时候希望能及时从苏联买到大批先进战斗机,扳回局面。

……

23日黎明,也就是东营大空战的第二天,明军东江舰队的第二阶段任务开始了。

还是那支航母编队,再次趁早上开进了渤海,又放飞了120架战斗机。

但是这次大清空军有了广武的命令,不再起飞应战了。几大机场上的飞机也都疏散开来,零散着停到各地的小机场上,要么躲在机库里,要么用伪装网盖住,伪装成灌木丛。反正扫射机场也不怕。

明军战斗机群转了一圈,没发现迎战的清军飞机,便发回了一个无线电信号。十分钟后,一个大队的俯冲轰炸机从东北方向钻出来,和120架战斗机会合,浩浩荡荡飞过东营,一路飞过广饶、淄博、邹平、章丘,直扑济南。

济南城上空防空警报大作,全城恐慌。很快,济南上空布满了高射炮黑云。

正在济南黄河大桥上跑步前进、进入山东的清军大部队仰头望着天空,也都傻了眼。前后是拥堵的队伍和军车,两侧是滔滔黄河,根本都没地方躲。

明军机群明显就是冲着济南黄河大桥来的。36架俯冲轰炸机轮番扑下,一阵扫射后,冲着大桥就投弹。

在1936年的北清,黄河上只有两座固定大桥。一座在济南,一座在郑州。这两座都是铁路公路两用桥,一座是日本人建造的,一座是德国人建造的。在黄河上的其他河段,有一些常设的浮桥,类似后世中国黄河上的那些常设浮桥。但是这些浮桥通行力有限,而且每到初春、黄河解冻的“凌汛期”,很多座都要临时拆除,以免河堤决口。真正能常年形成战略运力的、能过火车的,就是这两座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