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良机(第2/3页)
也有大批的记者围堵在人民卫队司令部门口,要求采访向小强,采访十四格格。主要是想采访十四格格。但是向小强严令,人民卫队的所有人员,包括十四格格,不得私自对媒体表达观点。向小强有这个权力,而且军政等公职人员不擅自对媒体表达个人观点,这也符合传统惯例,记者们也没有办法。
这也是向小强听从了秀秀和岳母尚小君的告诫,做出的决定。这件事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向小强都要保持低调,最好能远离大家的注意力。因为这是个看沈荣轩好戏的机会。
但是秋湫的观点是旗帜鲜明的:那就是一定要把满清手里的几千大明子弟兵换回来。在她看来,不管什么宪法不宪法,那几千大明子弟兵虽然人少,但却是为了保家卫国、抵抗清虏而被俘的。而这几万“新公民”虽然人多,但他们几个月前还是“清虏”,是为了南侵大明而来的,不是我大明好客、把他们八抬大轿请来的。他们不少人手上还沾满了大明将士百姓的血呢。他们刚过来几个月,对大明什么贡献没有,大明反倒每人发了他们100明洋,他们凭什么和那几千大明子弟兵同命同价?
秋湫这个观点也代表了大明不少“草根”阶层的看法。他们没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和上层“精英”们那么强的“宪政意识”,多半支持把这些“前清虏”交出去,把大明自己的几千子弟兵换回来。
向小强虽然不让人民卫队的军官对媒体表达观点,但是他自己却悄悄的在司令部里高了个调查,让肚子疼派人打探了一番,得知司令部里大多数军官都主张,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自己的士兵换回来。向小强这些天也是一直参加统帅部的战争策划的,统帅部的军官食堂里,军官们这两天也是都议论这个事。向小强听了军官普遍观点,发现大多数人都想要把这几万“前俘虏”送出去,把自己的几千士兵换回来。大家似乎都有一个观点:
那几千大明官兵都是为了保家卫国被俘的,如果这次我们有机会把他们换回来而不换,而让他们永远在北清的地狱里,永远不能和家人团聚,那么今后谁还愿意再保家卫国、再冒着当俘虏的危险冲锋陷阵。
向小强很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说这种观点在中高级军官中都如此流行的话,那么下级军官、普通士兵们就不用说了。那也就是说,不论是人民卫队还是大明陆军,反正军队这边的人心都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那几千大明官兵换回来的。不然就会打击士气。
……
8月2号下午统帅部例行战争计划会议的时候,一个副官进来,悄声把张照先叫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张照先看了大家一圈,说道:
“诸位,看来我们需要对战争期限作出一个比较明确的预期了。现在政府需要我们给出一个大致的开战时间,以决定这次战俘危机的外交策略。内阁那边的意思是,我们越早开战,外交上处理这件事就越有利。诸位,尽管对这个问题我们有诸多分歧,但是也不能再搁置了。我建议今天下午就做出决定,确定战争的大致开战时间。”
会议室里诸位将领相互看看,表示赞同。
向小强本来是主张37年春天开战的。这样能够多准备几个月的时间,而且也季节上也合适发动进攻。顺利的话能够在严冬到来之前结束战争。最好是在四月下旬,因为那个时候刚好是黄淮、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农作物播种完毕的时候。这个时候打仗,不会对下半年的收成影响很大,不会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但是早一点北伐,毕竟是向小强希望的。现在因为战俘危机这件事,很多将领又倾向于在今年就进行北伐。和向小强想置身事外不同,参与制定战争计划的一些核心将领们都有个“阴谋”,那就是想借着这次战俘危机大加炒作一番,把国民、把全军同仇敌忾的精神鼓动起来,对清进行一场“总体战”。
一个分权的、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国家,是不太容易把国民的战争情绪鼓动起来的。一个集权的、贫苦的愚民占大多数的国家,相反倒比较容易把国民都鼓动起来,勒紧肚皮搞“总体战”。因此对大明来说,此次战俘危机,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总之不管是大明政府选择哪一条,一定要让全国上下都对北清人神共愤,最好能达到年初南京保卫战那种程度。当然,不太容易。不过有总比没有好的多。
张照先笑道:
“呵呵……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看来诸位真的是都有很好的政治眼光……沈阁老说因为这件事,越早北伐越有利,应该也就是这个意思……”
……
经过了一下午的讨论,最后基本确定,对北清的战争应该于36年10月份,也就是两个月后开始。这将面临冬季作战。但是这对明军来说也有个好处。在冬季,华北、西北一人多高的“青纱帐”没有了,真正实现了“一马平川”,而且公路以外的土地也基本硬化。这对明军的机械化、摩托化军团的优势发挥将是不可估量的。而因为所有的田地里都是光秃秃的,地面的清军无处藏身,明军的空中优势也可以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