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北京会议(三)(第3/3页)

话听多了,大家也无所谓了。凡是参加到此次制度建设里面的部门,都有些感觉工作量好大。光是建立信息库,就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韦泽看了看这帮家伙,心里面很是感激自己是中国学生。中国教育中很重理论教育,所以韦泽好歹知道数据库理论。即便是不明白云计算,光是这么一套数据库本身也能降低以后计算机应用的困难。直接从纸面数据变成计算机数据,只要核心理念不改变,很多麻烦都会减少。

当然,韦泽的想象力也很快就发散出去。韦泽曾经很欣赏的《肖申克的救赎》当中,就有美国当年搞的纸面大数据年代,直接引发了社会信用号的问题。那些知道里面问题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个制度当中的漏洞,凭空创造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而这个“人”其实有完备的纳税、工作的信息。直到这个虚拟存在的人有一天变成现实存在的人。

当然,这个想法只是让韦泽觉得精神得到了适度放松。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的其实不是喜剧,而是悲剧。就如恩叔所说的,巨大的社会悲剧,往往会带来一种补偿的幸福。虽然韦泽本人其实不太认同补偿会有幸福。但是人类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才有辉煌的文明。

三会是个比较复杂的流程,民朝的制度有这么一个特点,三会里面政府会议和党的会议重叠度相当高。公务员体系下,政府人员和党员的重叠度开始下降。因为大部分公务员们的目标是为了一个安稳的生活,而有进取心的家伙才会努力入党。韦泽不矫情,他并不会把权力分给别人。

所以三会就是政府先做报告,经由光复党党会的审核讨论,最后做出评判。接着才是政府给人大做出解释。而政府提交的那些解决纲领,还有新的政策,都是党会的决定。经由人大的审核批准,最后才是对整个局面做出评判的收尾性党会。

到了12月下半,特别是韦泽决定了要在人大里面重点推行的工作内容后,人大总算是召开了。如光复党中央委员会所料,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大里面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人民群众老了以后竟然可以衣食不愁,这种未来其实早就有各种说法。那些国有企业也有些很好的单位有所执行,然而没想到事情竟然变成了真的。当皇帝韦泽同志公开宣布要执行的时候,一众人大的同志先是目瞪口呆,接着欢声雷动。

光复党中央委员会其实认为这玩意大概就是群众得到消息喜出望外,欢呼万岁之后谢恩领旨而去。所以参加人大的讨论之时,大家其实也没太在意。大家希望的这些人大同志和以前一样,学到了该怎么向人民解释的内容之后,就跟背书机器一样回去履行他们人大人员的工作就好。

没想到,面对如此相关自家利益的事情,人民还较真了。第一个问题自然是如何缴纳。在得知了是自己交30%,所在企业缴纳70%以后,大家就继续问国有企业、省级企业怎么一个缴纳办法。国有企业的人员并不是强制缴纳,当然是鼓励缴纳。结果人大代表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都是给钱,能否现在就把这些钱给了大家”。

原本中央委员会的同志觉得人大的这帮同志们总的来说也是个有些档次的存在,没想到在这些事情上这帮家伙们的态度非常非常非常的功利实用。中央委员们回去开了个会,会议刚开头,不少同志先关上门,先在背后把这帮人大代表骂了一顿,以抒发情绪。然后大家开会做出针对各种问题的说明。

这样的过程让恩叔看得很是开心。恩叔没去过美国,只是靠过资料,听过一些人接触过美国元老院与众议院的人的介绍。至于欧洲的议会么,恩叔见识过一些。总的来说,欧洲的议会属于各种地方实力派共同参加的会议,有着非常浓厚的欧洲封建味道。至于美国议会么,韦泽说法就是“一群画地为牢的土匪与山贼的嘉年华会”。

在中国不存在这样画地为牢的家伙们的说话范围,民朝政府只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政府可以发布问题。所以这个如此集中的权力面对人民的问题时候,他们固然气愤,固然因为沟通不良而不满。不过就解决问题的角度,他们还是真的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责任感呢。

“如果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有一天停滞了,那么中国会变成什么模样?”恩叔饶有兴趣的想。然后恩叔觉得自己在中国待了一年多,大概是变成了一个乐观主义者。如果不是这样,恩叔大概是不会希望看到悲剧。人类希望悲剧的程度胜过喜欢喜剧,特别是当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喜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