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你要掀桌子么?(十二)(第3/3页)

报告看着有些异想天开,实际上却有很好的数据支持。用茶叶提高饮用水的质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袁慰亭有着另外的表现,王士珍在调查中发现茶叶大量销售的可行性,袁慰亭在参与调查的时候挖出了几条蛀虫。茶叶是“高丽铁路与电报公司”中一众受欢迎的供应品之一,每天水房都有茶叶水供应,工作人员都喜欢用保温壶拎上一壶。后勤处的家伙就用多申请,少冲泡的办法剩下茶叶,然后利用火车的便利,以高丽人能够接受的价格在各个车站销售。

大刀阔斧的在这个供应品漏洞上做了改革,这是袁慰亭的功劳和气魄。这些破事又给了王士珍的调查以足够的数据支持。高丽人不是不想用,只是用不起。当他们用得起的时候,这些人是肯掏钱的。

既然湖南省看不上,李鸿章就跑去找安徽省。安徽省也产茶,品质虽然没有湖南的好,却也有效的降低了安徽省对自己茶叶的心理价格。即便如此,听了李鸿章提出的价格之后,安徽省省长和副省长都是眉头紧皱。

副省长张海洋也管茶业生产,他苦着脸说道:“李局长,你这个价格也太低了。”

李鸿章笑道:“价格低,你们有的赚么?”

“就赚那仨核桃俩枣的,也能叫赚么?说出去丢人。”张海洋连连摇头。

“高丽人穷成那样,价钱高他们买不起啊。”李鸿章尽力说服。

可安徽省对此的反应是连连摇头,“价钱太低,就这价钱我在国内卖了。别说这价钱,就是再高一倍,我在国内销路都能卖的比这个多。这价钱是越卖挣得越少,这没法干。”

不仅是安徽,福建、云贵几省的代表都是这么一个态度。在李鸿章开始考虑是不是在高丽想办法开辟茶厂的时候,河南省省委书记李世雄找上了李鸿章。

“李局长,听说你在收购茶叶?”李世雄问道。

“价钱很低。”李鸿章和这帮省级干部沟通许久,已经没了信心。他上来就把最困难的部分给拿了出来,省的满怀希望的谈了许久,最后还是以不欢而散收场。

“什么价钱?”李世雄问。

听了李鸿章把价钱告知之后,李世雄也皱起了眉头,就在李鸿章认为事情已经没戏的时候,却听李世雄语气艰难地问道:“你能买多少?”

一丝希望回到了李鸿章的心中,他就把期货市场的营运给李世雄讲了一番。解释了好一阵,李世雄才疑惑地说道:“这怎么听着和卖青苗一样呢?”

李鸿章的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他语气听起来都有些夸张,“这肯定不一样,买青苗那是没办法了,种出来之后不得不卖。现在是你还没种之前有个规划,例如一斤算是一份,一千斤算是一张,你拿出去卖这个契约。这时候要买的人可以买一张,也可以买十张,也可以买半张,甚至根据规定买更少的。先给抵押金。等到了交割日的时候,把所有钱给付清。如果他们违约,那么这个抵押金就扣下来,除了我们营运商的这个经营费之外,剩下的就赔给你们。当然了,如果你们这边违约,也有相应的惩罚。”

“这和订购不是差不多么?”李世雄还是抓住了重点。

李鸿章继续讲道:“和订购还是不一样。订购你知道是谁最终买的,期货买卖的是这个凭证。张三买了凭证,如果李四出价更高,张三有可能就把这个凭证卖给了李四。王五出价更高,李四半路上又把这个凭证卖给了王五。也许最后的兑现期,是买卖了七八手之后的人最终来兑付。这和你们就无关了。你们只管向我们要钱。我们或许能给钱,或许能给你们违约金。”

“怎么听着这么不靠谱呢?”李世雄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

李鸿章当然觉得不靠谱,实际上在高丽搞这个的时候,高丽人也觉得这个市场大大的不靠谱。如果不是因为背后是中国人,而且高丽人的确是太缺钱,他们是不会到期货市场里面来参与交易的。李鸿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了相当的经验,他不去说些云山雾罩的话,而是坦率地答道:“期货市场就是这样,它靠的不是买卖,而是靠资金和信用。特别是信用,这个在期货市场里面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期货市场还要建立起信用评级制度,那些没信用的人,我们是不会允许他们进入市场进行买卖的。参与者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得去相信期货市场本身的资金和信用。若是你们队期货市场本身不相信,那就别来了。因为期货市场里面就是这种营运制度,营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