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军人的地位

杜文浩道:“厢军士兵实行军龄买断和政策安置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安置。军龄买断跟军官一样,按服役年限计算买断费用,一次性买断,以后朝廷不再管。政策安置可以有两个去处,一个是开设大量的作坊,进行工业生产,厢军中相当一部分人可以进入作坊成为工人,这些人不领军饷,而按工作量领取工资。由作坊自行承担。另一部分,解甲归田,朝廷给予优惠政策,开荒种地,新开荒的地归本人,若干年内免任何税收,而且国家还可以给予贷款辅助。”

“贷款?”高滔滔奇道。

“是,相当于青苗贷,由公私合营的公司负责贷款。将来,我们还可以开设银行进行放贷,但这可以缓缓,等公司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再说。”

“好的,”高滔滔也不多问,以免扯开话题了,继续刚才的问道:“我觉得你的计划很新奇,也很合理,应该能够执行,只是,我想知道,厢军原先的工作,又有谁担负?”

“这要先对厢军的工作进行分析,刚才已经说了,厢军中修筑城池的壮城军、修路筑桥的桥道军可以整编成工程兵部队。而担任运输任务的装发军,改编为后勤部队。对于制造武器的作院军,则全部转为兵工厂工人。”

“兵工厂?”

“就是军器所。我专门视察过军器所,里面的状况我觉得很不满意。必须进行大的改革。”

“怎么改?”

“首先要树立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我朝对文人墨客的尊重已经相当高了,但是,缺乏对技术人才的足够重视。比如在军器所,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个高级技术人才惨遭鞭刑的奇怪情景。这位老人发明了一种弓弩,叫『神臂弓』,比我军目前使用的所有弓弩的射程要远得多,也要犀利的多,很轻易洞穿重装铠甲!可是,他却因为替兵匠们争取正常的福利待遇而被当官的鞭笞责罚。这就足以证明我朝对技术人才的轻视。”

“嗯,是啊,你说得对,应当尊重爱护技术人才,有什么好的办法,你尽管告诉我。”

杜文浩一听,顿时喜上眉梢:“应当将全国军事、经济和其他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起来,成立一个科学研究所,要独立于军器所之外,直属朝廷管理。这些人能为国家创造巨大的财富,应该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安全保障。并给予至高的荣誉。”

“好,我同意。这个所就有你负责组建好了。你担任提举。”

杜文浩身兼的职务已经很多了,但是,这个职务确实不能推的,他点头道:“好,我来负责。皇上的算术老师叫沈括,因为当初在西夏作战中失败被贬,如今正在地方绘制各地地图。据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人是个奇才,我想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科学研究所的局判(副所长)。”

“没问题,我明日就下旨让他回来,具体如何使用,你来决定。”

“好的。另外,要提高军器所兵匠的月薪待遇,他们的工作量太大了,要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并给予他们一定的人身自由,要给予他们以人文关怀,才能让他们释放出巨大的劳动热情出来。”

“嗯,就按你的办。”高滔滔想了想,又道:“我就担心,后勤运输人员太少了,只怕不够用。”

“厢军经过改编之后,后勤兵数量虽然只有七万人左右,但是以往我军调动的后勤运输人员最大的时候也不超过十万,所以应付正常战役需要已经足够了。如果发动大规模战役,后勤人员不够的时候,可以花钱征调民夫运输,老百姓也能从中赚钱。当然,如果要应对全面战争,单靠常规部队显然是不够的,那时候要进行战争总动员,调动全国的人员参与战斗,后勤人员也根据需要增加了。那是特例。”

高滔滔笑道:“我不是说这个,以往厢军都被当地衙门差使惯了,一旦裁减,各地衙门或许会反对。各级军官差使兵士惯了,也会因此反对。这个你想过吗?”

“当然想过,这一点我在组织指挥使们研讨变革方案时就充分讨论过了。我们认为,变革肯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其实都是非法的,是不该得到的。比如地方衙门差使厢军,他们不提供厢军军费,厢军是朝廷养的兵,他们凭什么差遣?对于将官就更说不过去了。所以从理论上我们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是占得住理的。”

“话是这么说,可是……”

“不用担心,滔滔,先帝将厢军从五十多万裁减了一大半,据我所知,当时也有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声,但先帝坚决执行,也风平浪静完成了裁军。更何况,当时先帝裁军,一文钱都不补发,我们这次裁军,考虑到了阻力,实行了买断军龄和政策安置双重手段,将士们获利颇多,阻力应该比以前更小。至于地方衙门,他们对军队的变革没有发言权,剥夺他们不该得的利益是理所应当的。另外,我们采用的是循序渐进,先点后面分步骤按计划进行,反弹被分散了,阻力会小很多。需要强调的是,阻力肯定会有,但是,变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决策者的意志。三心二意,前怕豺狼后怕虎,那就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