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突变(第3/4页)

“先以金针度穴,再以导痰汤行气豁痰,开结醒神。可无大碍,不过──”

太皇太后心一紧:“不过什么?”

“皇上忧劳积虑,脾气已是大伤,此后要特别留意不能怒、忧!否则,很容易痰蒙清窍,再次发病,此症对身体危害极大,每发一次,便如大难一场,胃气大败。再有一两次,只怕便会有性命之忧!”

太皇太后脸色微变,瞧了杜文浩一眼,想了想,点头道:“赶紧给皇上医治吧。别的事哀家来处理!”

杜文浩提笔写方。本来按规定给皇上的处方必须由太医院最高会议会诊研究之后才能决定,但上次皇上已经金口说了,杜文浩的处方可以不经过太医院研究,所以直接交给御药院的内侍照方煎药。

杜文浩没带出诊箱,便借用了魏展的金针,给宋神宗针灸清神。

与此同时,太皇太后走出大殿,来到殿前,扫了一眼台阶上跪着的众大臣。

大臣们纷纷抬头仰望太皇太后,拱手磕头作揖。

太皇太后瞧着他们,正想说话,却突然感到一阵头昏,身子晃了晃,急忙扶住了身旁的玉石栏杆。旁边伺候的太监急忙上前搀扶。

太皇太后站定之后,甩开了太监搀扶的手,甚至把扶着玉石栏杆的手也放开了,稳稳站住,仰起头,扫视了一眼台阶上的众大臣,慢慢朗声说道:“诸位卿家,你们都是我大宋老臣,劳苦功高,此番为了江山社稷,冒死跪谏,拳拳报国之心,可昭日月!”

“呜呜呜……”

台阶上顿时响起一片哭泣之声,还有杂乱的咚咚叩头的声音。

太皇太后曹氏,作为先帝宋仁宗的皇后,至此已历三朝,不仅资格老,而且宋英宗继位时,因体弱多病,曾一度由太皇太后曹氏在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但曹氏从不擅权,听政期间从不妄做主张,凡事皆与朝中一班老臣商议,君臣相处融洽,故颇得一班老臣敬仰。

太皇太后喘了口气,这才续道:“新法存废之事,续得从长计议,切不可用跪谏这等过激的行为啊,先前皇上议政时,突然昏厥,经太医院院判杜文浩杜大人诊察,皇上乃是急火攻心,上闭心窍所至。杜大人说了,皇上这病乃是痼疾,切不能再犯,否则会……诸位都是朝廷重臣,哀家相信,诸位都是从心里体惜圣上的。圣上安康,朝廷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呀!”

此刻,台下群臣哭声磕头之声已经响成一片。

太皇太后垂泪道:“诸位老臣所谏之事,哀家是知道的,也是心里有数的。只是皇上龙体再也经受不起刺激,为了圣上的康泰,请各位老臣就此散去吧,哀家再这里给诸位……,行礼了!”

说罢,太皇太后颤巍巍欠身福了一礼。

“太皇太后……,不能这样啊!”

“老祖宗……!”

……

台阶上群臣哭声、磕头之声大作,跪爬着伸着枯瘦的手掌,哭得鼻涕口水横飞。

太皇太后见群臣乱了,虽然大部分都已经心旌动摇,但没还有明显退去的意思,再无犹豫,惨然一笑:“若诸位卿家坚持跪谏不退,至皇上龙体安康于不顾,哀家……,哀家只有也下跪相求了……!”

说罢,撩起衣裙,慢慢跪下。

一众大臣跟发疯一般嚎啕大哭起来,磕头咚咚如擂鼓一般,额头撞在玉石台阶上,鲜血迸溅。一时之间,鼻涕与口水齐飞,泪水混血水一色。

最前面的一个老臣哭嚷着跪爬上去,跪行来到太皇太后面前,虚伸双臂相搀:“太皇太后,您快起来吧!臣等可受不起您这大礼啊。您……,您这是要折杀臣等了!”

余下群臣也都磕头如捣蒜一般,哭嚷着齐声请太皇太后起身。

太皇太后伏地哽咽道:“尔等都是大宋老臣,功高盖世,此番又是为江山社稷舍命跪谏,受哀家一拜,理所应当!你们不起,哀家就陪你们跪到底……!”

那老臣老泪纵横,颤巍巍回过头,张开双臂对台下数十位老头们说道:“诸位同僚!太皇太后的话大伙都听到了吧?皇上龙体要紧,咱们不能再让太皇太后为难,得让皇上安心养病,如太皇太后她老人家说的,新法存废,续得从长计议,我等这就散了吧。”

说罢,回转身伏地涕零道:“臣司马光,拜别……太皇太后!”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踉跄着起身,一手撩着衣襟,一手扶着玉石栏杆,踉踉跄跄下了台阶走了。

这下,众位老臣哭哭啼啼,也都磕头拜别,跌跌撞撞地散了。

太皇太后一直跪着,直到最后一个老臣离开了视线,这才在焦公公搀扶下,晃晃悠悠站了起来,望着众臣远去的方向,浑浊的老泪,这才滚滚而下。慢慢转过身,在焦公公搀扶下,艰难地走回了勤政殿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