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阴影中的较量(下)(第2/3页)

“玩刀……你不成。咱关中爷们玩刀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给人以懦弱感觉的中年人,抽刀递刀,眨眼之间,已经在对方身上连捅了七八记。围观者大惊之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却听男子高喊道

“我是陕西救国君老卒高老幺!当初跟着郭剑当土匪,按罪过,枪毙十次都够了。在华阴抓住我,大帅非但饶了我的命,还给我机会,让我当兵过好日子。是我自己恋家,当了逃兵。我对不起大帅,但是,也不允许有人胡言乱语,糟践大帅的名声。你们听着,赵冠帅给你们饭吃,给你们治病,给你们秩序,还给你们工作,这还有不是了?自古以来,可有仗着自己是难民,就什么都不干只吃现成的道理?他是好人,说是非的都该死!”一刀捅出,血溅满面。

难民营这种地方,打架死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事,要不是有外面大批的武装警查以及士兵看着,怕是这里早就为了吃食和女人打的血流成河了。对于两条人命,在意的人不多,可是大汉的话,却似在井里扔了块巨石,激起无数涟漪。

随后两天,开始有说书唱戏的艺人,以及几名教书先生进入,手里拿着报纸,给灾民们讲政策,讲道理。那报纸上的文字,自然是出自白斯文的手笔,他一笔压千军,最近在山东报纸上与人笔战,一个人喷倒了十几个人,成了好大名气。

虽然辩论这种事,人多永远盖过人少,可是他颠倒是非的本事太强,一些中立派知识分子被他给拐的思想动摇,竟是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加上依附于赵冠侯的文人墨客,即使是比人头,也是赵冠侯这边多些。舆论局面上的优劣,就变的比较复杂。

议论外人的事情,或许可以保持公心,讲一个是非,当事件涉及到自身利益时,除去圣人之外,多半都要在是非的层次之上,考虑一下得失。白斯文的厉害,就在于剑指本心。

反对借洋债,不是不可以,大幅度削减福利,谁要是认同这个,洋债随时可以取消。可是削减福利这话,上层人物未必真的在意,甚至盼望着削减福利,可谁又敢说出来。

自从山东搞粮食、盐的统购统销后,从中渔利的商人,失去了两个金矿。可是老百姓,是实打实落了实惠。谁如果反对这个,以白斯文的豪爽,肯定会在报上,指名道姓的把你夸奖一番。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果,就是没人能预料的。

预想中千夫所指的局面,变成了争论不休,虽然明面上,倒赵派还没输。可是从必胜仗打成胶着仗,这本身就是个问题,何况,随着情势的变化,恐怕还是挺赵派要占上风。

灾民们未必懂大道理,报纸上面的话,也听不大懂。可是这些艺人的话,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被理解。比起那些宣讲者的危言耸听,艺人们,讲的则是希望,是前途,是未来。

随着他们来的,则是寿光的地方人员,他们并非赤手空拳前来,带来的既有粮食冬衣,也有工作。山东对于人力的需求近似于正无穷,从路工到矿工再到兵工、铁厂。女性则有包括医院、军队的看护妇以及纱厂、纺织厂以及各种日用品厂以及商店等地方招聘。

这个时机对于山东发展也异常难得,工人的人工费用便宜的惊人,这个时候的人,是不嫌多的。即使岗位暂时冗余也没关系,毕竟将来山东还要扩大发展,该招募的人,总要招。

有了工作,就有了收入,不但可以搬出这片难民区,家属还可以得到照料。老人和孩子,这些不能工作的,只要亲属有工作,自己就能得到一口饭吃,也是个极为划算的买卖。

因为煽动而聚集起来的不满,在真金白银面前,很快就烟消云散。大汉的死,也让一部分人打消了顾虑。想来连战俘都能放过的人,还会要自己的五脏六腑么?

人毕竟不是白痴,该有的思考总会有,细致想一想,就能发现那些话,未必值得信任。再者,难民里技术工人也有不少,他们可以归入靠手艺吃饭的行列里,遇到识货的主,到哪待遇都不会差劲,更不至于担心人身安全问题。

那名县知事,则站在几名士兵身后,小声嘀咕着“这几天妖言惑众的孙子,让那冒失鬼捅死一个,还有几个,给我看住了。光杀他们没有什么用,我得把背后的大鱼挖出来,这回做条全鱼宴,让大帅也看看,我离开部队,一样可以为大帅分忧。”

类似的戏码,在山东全境都在上演,一些城市里,煽动者的力量比较强,或是因为地方官自己的处事存在问题,确实发生了难民暴乱事件。可是,不等他们闹出大动静,枕戈待旦的驻军就开始行动,骑兵兜几个圈子,就能吓住其中大部分,等到步兵排着队列出来,也就剩了扫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