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落井下石(第2/3页)

张香涛万不成想,一国摄政王,居然说出这种话来。本已病弱的身躯,只觉得手脚阵阵发凉,摇头道:“王爷,你要想一想,一旦民无生路,必生变故。葛明党其患正烈,若与百姓合而为一,又当如何?”

“怕什么!”承沣淡淡地说“有兵在!”

张香涛如同受了一记重锤,只觉得一阵天昏地暗,喉间一甜,口一张,一口鲜血狂喷而出,吐在摄政王承沣面前。

承沣也不曾想到,张香涛反应会这么大,大喊道:“快传御医!快把人抬去!”随后又摇了摇头,嘀咕了一句“何苦?就算这钱庄里有你的股,你说一声,我还能让你赔本么?何必把老命搭上,图什么许的。”

盛府之内。

一名扶桑方面的特使,与盛杏荪对面而坐。这名特使的脸上带着几分笑容,手上拿着一叠文件。

“恭喜盛君,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义善源的倒闭,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我国正府,已经向正金银行做了指示,禁止其向义善源提供贷款。同时也给各国银行团放了消息,告知他们,义善源的负债情况,我相信,义善源在各国银行都借不到头寸,这个局面肯定维持不下去了。”

盛杏荪抵掌汉冶萍铁厂期间,就与扶桑几个知名财阀如八幡制铁的大仓喜八郎成为至交,两下里来往很密切,对于扶桑的情形也知道的多一些。自从其就任邮传部尚书以来,与扶桑方面往来日益密切,两下互为表里,扶桑已成为盛杏荪背后最大的助力,一如当日铁勒之于章桐。

他自知道,这名特使,虽然名义上是一名扶桑商人,却是可以任意出入公使馆的要紧人物,自身大有能量,比之与袁慰亭关系更为密切的板西八郎,也未必逊色。他点头笑道:“贵国这次的帮助,盛某牢记于心。我于义善源并无私怨,只是不想靠一只蛀虫,吸食国家的血肉,养肥自己,掉过头来,又要挡住发展的道路而已。”

“补翁的用心,在下自然清楚,相信历史会给阁下一个公正的评价。不过,这次的股票风波中,我国受的损失也很大,原本承诺的贷款,可能需要重新洽谈,希望补翁可以谅解。”

盛杏荪自知,扶桑的正金银行也参与到橡皮股票的运作中来,本以为在伦敦可以大赚一笔。没想到风波突变,他们手上的股票暴跌,又来不及找中国接盘,自身损失很大。加上辽东战役中,扶桑流血过多,现在还没能恢复元气。其国家财政实际也很艰难,对方说的贷款重议,并不一定是托词。

可是他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把新政以来,商股民营的铁路收归国有,再以国有铁路创擞,将外国人掌握的中国路权分批赎回,最终让主权不至于旁落,却非有扶桑人贷款不可。盛杏荪的眉头微皱

“小仓阁下,两国相交,贵在言而有信,朝令夕改,并非外交之道。”

“没错,补翁所言,鄙人完全同意。但是世事艰难,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实在是我国的财政,也很紧张。原有的数目,很难如数提供。不过,我觉得,补翁也不用过于焦急。全国的几条主要铁路,修建进度不一,处理的方法也不该一样。以川汉铁路为例,如果也用赎买的方式赎回路权,等于是由贵国朝廷,为商人们失败的投资承担后果。他们把铁路的股金拿来炒股票,亏损之后却由朝廷贷款补亏空,这并不公平。再者,川汉铁路从选址上,就存在较大问题,这条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就不可能修筑成功。阁下如果依旧一视同仁,则对于其他几条铁路不公平,也容易开一个恶例,让更多的人效法,导致贵国的财政雪上加霜。”

盛杏荪倒也觉得,这扶桑人说的极有道理,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考虑“四川七千万子民,如果不能给他们一个妥善的安置,民心沸腾,必生变故。”

小仓诡异的一笑“补翁,恕我直言。您是邮传部尚书,不是陆军部尚书,这个问题,不该是您操心的范围。贵国有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再者贵国近年来,大小民变时有发生,铁路事件或许会导致一些人生变,但不至于引起大的风波,只要处置得当,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再者,阁下的敌人还对您的位置虎视眈眈,如果借此机会,可以做一做文章,或许,您可以少一个心腹之患。”

盛杏荪自然明白,小仓说的敌人是现在隐居在洹上村万寿堂的袁慰亭。其在位时,对自己刻意打压,侵夺权柄,使自己有志不得舒。现在虽然主客易势,但是袁的势力还在,军中故旧最多。且有端芳、那琴轩、庆王等一干人为其庇护,奈何不得。就连现在总办松江事务的赵冠侯,也是他的党羽,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打击这一系的话,倒也不能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