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万仞指峰能担否 第七节 胆色(第3/3页)

身后传来明军追击的急报时,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的脸色一下子都变了。他们三个负责断后的贝勒不是没有考虑到明军追击的可能性。虽然皇太极和莽古尔泰都认为黄石追击地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们还是布置了一个口袋阵,正面只留了一个诱敌的正红旗。

但今天早上来追击地三千多明军被正红旗轻易地击溃了,而且明军的战术风格也与黄石的明显不符,三位贝勒都非常清楚其中没有东江军。最后他们哥三个都认定这绝不是黄石指挥的作战。为了稳妥,代善还派了几个白甲跟着追击了十里,一路上也没有发现任何东江部队的迹象。

刚才有两个被击溃的牛录回来了,他们报告在宁远堡周围与黄石的大批炮兵和步兵遭遇,这个消息和三位贝勒的战略预期基本吻合。他们本来就认为:后金军撤退后,黄石有可能去宁远堡和明军大队合流。东江军的行动证实了他们的判断,黄石这不带着大炮进城去了嘛。

但是眼下部队的最新报告推翻了以前的所有预测,惊慌失措的后队士兵报告看见了黄石的蛇旗,而且黄石手下地骑兵至少有好几千,人数多的都数不清了。离后金后卫部队的距离也已经在十里之内。

“不可能!黄石哪来的这么多人?我天天替他黄石算人头,我怎么不知道他有几千骑兵?”莽古尔泰脸色煞白,伸手入怀掏出了一个小本本——几个月来他始终贴身携带、寸步不离的小本本。三贝勒飞快地把食指在舌头上一蘸,把小本子急速地翻到了他要找的那一页,面色紧张地把手指顺着一行行记录点来点去,飞快地在心里又做了一遍计算。

算完一遍后,莽古尔泰摇了摇头,右手急躁地一抖,又把小本本翻到了头一页,同时还把左手拇指塞到了嘴里,无意识地啃起了指甲来。莽舌尔泰聚精会神地又翻看了一遍,点在小本上的手指控制不住地发抖,粗重的呼吸声越来越急促,脸上的胡须也抖得越来越快。突然他发出了一声悲愤的大吼,语气里充满了绝望和不平:“这数不对啊!我说我也不可能记错地啊,长生岛一共只有六、七百骑兵,哪来的几千骑兵,哪来的啊?是黄石会撒豆成兵,还是从路边白捡回来的?”

莽古尔泰咧着大嘴,满脸通红地把小本本在空中挥舞。皇太极看他气得眼眶中都泛起了泪光,连忙一把扶住他的胳膊安慰道:“别这样,五哥,咱们再仔细问问。别着急。”

……

几个关宁军将领喘着粗气返回来了,他们一个个虽然疲惫得很,但每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激动,尤其是胡一宁。胡参将这回可算是打了个翻身仗,马枪前面地红缨上,饱饱地吸满了血,腰间还挂了两颗人头。胡参将回来以后一直没有说话,他和胯下的坐骑都剧烈的喘息着,在寒风里不停地吞吐着白雾。

金冠来不及说话就翻身下马,一屁股坐到了地上,一边抚摸着自己手里的青龙偃月刀,一边发出了满足的叹息声:“追人的感觉……真好啊,真好啊。”

这话引起了金参将其他几位老兄弟的啧啧赞同。胡一宁似乎本想说点什么,但才一开口就爆发出了一阵剧烈的咳嗽。他伸手捂嘴的同时,还拼命地点着头,满脸都是一片心有戚戚焉的神色。

官道两侧的后金兵不是被砍杀一空,就是逃之夭夭了。黄石担心被后金大队逆袭,所以不敢让他们清扫战场。才把关宁军收拢回来,探马就证实了黄石的担忧。向前侦查的内卫已经发现后金军的后卫部队,而且后金军显然也注意到了他们,已经向明军方向派出了大批的探马。

“前方十里外,已经发现了建奴正蓝旗和正白旗旗号,大约有骑兵千人左右,正向我军缓速靠近。”那个内卫向黄石报告时,眉目间已隐有忧色。

不过黄石还没有来得及说话,一边的张国青就冷哼了一声:“萤烛之光,也敢与日月争辉乎?来得正好,爷爷正愁没有人头请功呢!”

刚才一仗虽然砍下了二百多人头,但说到底还是狼多肉少,张国青就没能捞到几个。他转身向黄石深深一抱拳:“末将愿为先锋,去把鞑子杀个片甲不留!”

“不可……”胡一宁终于喘过了一口气,他大喝道:“张游击不可企图独占大功。”

胡参将马上转身冲着黄石:“黄军门,末将亦愿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