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节 噩耗(第2/3页)

等到萧涯离起身之后,朱祁钰才向东方明燃看去:“东方,你虽不为明臣,却为明使。这么多年来,你行走西方,为帝国获取了大量的情报,功不可没。朕原本想在远征结束之后请你当帝国外交大臣,可……”

“陛下,臣等所做,皆为陛下,皆为帝国,绝无非份之想。”

朱祁钰笑了起来。“东方,你这就是客气话了。今后你用心辅佐顾成林元帅,远征结束之后,你再回帝国,朕回给你一个安排的。”

“谢陛下!”

迟疑了一阵,朱祁钰又说道:“尽快派人前去把杨天奉,卫广,卫平,陈豫,谢正卿等人请来,朕在回国之前,还要给他们做一番安排,不然朕放心不下远征大事啊。”

二十日后,杨天奉等人赶到了直布罗陀要塞,此时朱祁钰已经到了直布罗陀要塞。随即,朱祁钰对东面远征军的安排做了一番调整。

杨天奉为东面远征军元帅,总管军政要务,卫平与陈豫为大将军,辅佐杨天奉,卫广为前将军,谢正卿为左将军,张国涛为右将军。

从朱祁钰的安排上来看,很明显,杨天奉与顾成林为东西两面远征军的统帅,而且两人都晋升为了元帅。在帝国军队里,除了元帅之外,还有一个大元帅,而大元帅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本人。另外,元帅职务也多为虚职。后来,帝国形成传统,只有军种司令才能为元帅,因此,杨天奉与顾成林也就是公认的帝国陆海两军的第一任正式司令官。

做完这一系列的安排之后,朱祁钰就启程回国了。这次,朱祁钰选择的主要是海路,因为他的身体一直没有完全康复,所以走陆路要麻烦得多,而且当时西亚地区并不稳定,因此走陆路也不是很安全。

十日后,船队到达了亚历山大港,花了五天时间穿越了苏伊士运河区,顺带视察了运河的修建工作。从苏伊士到大苦湖的河道已经基本上修通了,现在主要的工程集中在了北面,从大苦湖到地中海这一段。随后,朱祁钰就搭乘了一艘快速战舰进入了红海,两月之后,舰队到达了科兰巴,锡兰亲王到码头来迎接了皇帝。在科兰巴停留了半月,到信风来临的时候,朱祁钰再次上路,于二十日后到达了狮城。李天正专程总澳洲赶了回来,结果朱祁钰的病情加重,他没有能够见到皇帝。两月之后,舰队到达大沽,朱祁钰的身体也奇迹般的康复了很多。上岸之后,他没有做任何停留,一路马不停蹄的赶往了京城。

到达京城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朱祁钰没有回新宫,而是直接去了于谦的家里,当他看到灵堂的时候,差点又晕倒了过去。

“陛下——”

朱祁钰强打精神,没有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他快步走到了灵堂前。“于谦,朕来晚了,朕回来晚了……”

于谦的儿子于冕跪在一旁,无声的抽泣着。

当朱祁钰收到于谦病危的消息时,于谦就已经去世了。可以说,这是给朱祁钰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是他不得不在远征结束之前就回国的主要原因。

于谦在帝国中的重要性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如果将明帝国比喻成一个强壮的巨人的话,那么朱祁钰就是这个巨人的大脑,而于谦就是这个巨人的脊梁。每当巨人的拳头挥舞起来的时候,都是依靠脊梁支撑着的。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朱祁钰南征北战,于谦做出的贡献最大。而且,朱祁钰唯一信任的也就只有于谦,每次出征,朱祁钰都可以放心大胆的将国家大事交托给于谦,而不需要为后方担心。从这一点来看,于谦更像是帝国的大管家,是朱祁钰最主要的辅国大臣。

于谦病故,这不仅仅对朱祁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整个明帝国来说也是如此。也许,在当时明帝国可以没有朱祁钰这样一个皇帝,那些将军迟早有能力帮帝国打下整个世界,可帝国绝不能没有于谦这么一个重臣。如果没有于谦,帝国远征军恐怕连粮草供应都无法保证,那还怎么远征?另外,帝国多年来的发展,都在于于谦大力推广新政,以及于谦所解决的内部矛盾。如果没有于谦,帝国恐怕早就爆发内乱了。

当时,唯一能够让朱祁钰放弃远征,急忙赶回国内,也就只有于谦病亡这一个可能。可以说,在朱祁钰的眼里,帝国可以少任何一个人,唯独不能少了于谦。少了陈懋,朱祁钰可以自己做总参谋长,或者是安排别的将军来顶替陈懋,比如罗国栋,卫平,严广儒等等,这些将军都有足够的能力来顶替陈懋。没有顾成林,下面还有龙四海,姬雄等人顶上去,没有了杨天奉,还有陈豫,卫广等人可以顶上去。而谁能顶替于谦?薛希濂只是法制方面的专家,而朱文正更适合玩阴谋手段,丁用也已经老了,柴汇被贬,东方明燃就只是个搞外交的。还有谁能顶替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