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六章 骑兵为锤敌为砧(第6/7页)

而且看着李大帅也不是那种恃强凌弱的蛮横人,这几天跟着来的地主武装都是见到了胶州营的作风,给养充足,军纪森严。从不去附近掳掠,而且还约束着不让他们的部下去做坏事,因为一点小错已经砍了几十个民壮的脑袋。

这样的作风,虽然是让人害怕,可也让人放心,最起码不会吞并或者是火并他们,大家是按规矩办事的。

在这坡顶把话说透说完,李孟领着亲兵营一同去往涡水的南岸,那些地主乡绅们从地上站起来,各个是面有喜色,来这里的目的实现了,在这乱世乱局之中,总算是有方势力答应收留自己这样的小角色,而且这势力还颇为的让人放心。

还没有等他们想着,已经有亲兵过来催促,让他们快些领着人去收拾尸体,虽然已经是中秋之后,但白日里面的天气颇为的炎热,那些战死者的尸体如果不尽快的掩埋焚烧,恐怕马上就要有疫病。

这么一催促,这些人兴高采烈的去招呼自己的手下,战场上还有笔小财可以发,去晚了,可就拿不到了。

李孟带着部队来到南岸,步兵队已经是开始原地的休整,没有参战的那些方队或者是上前警戒,或者是进行收尾的工作。

胶州营自己战士的尸体,是由他们自己的战友来收拾的,这点死伤,和面前那些流民士卒的死伤来说,实在是算不上什么。

这种对比,胶州营的战士的悲伤,倒也没有那么强烈了,而且在胶州营的训练之中,每时每刻都是被灌输一个信念,作为战士,你们随时有可能死在战场上,死在战斗之中,但你们为了李大帅战死,为了保护你们自己的家人战死,为了保护自己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战死,这是光荣的。

那些已经是颇为疲惫的士兵们,看见李孟骑马前来,又都是强打着精神站起,李孟连忙的挥手下压,开口说道:

“作战辛苦,不必拘礼,都坐下休息。”

士兵们看见自家大帅如此的表现,都是感动不已,尽管李孟是不许,可他们还是站起来左拳平胸,在战场上行了军礼。

李孟骑马看了一段,却发现前面有人嚎啕大哭,禁不住停下马,边上营队的千总看见李孟停下,还以为那哭声让自家大帅不快,连忙上前自责的说道:

“大帅,下官管教不严,让下面的士兵战场失态,这就去说他!”

李孟止住了他,询问那嚎哭的士兵,到底是为什么,想必是战友身亡,但整个军队都是表现的颇为克制,这人为何这样的悲痛。

那千总知道具体的情况,低声的说道“是王家兄弟两个,屯田户出身……”

李孟叹了口气,翻身下马,缓步的走到了停放尸体的所在,一名长矛兵跪在地上,望着前面一具尸体嚎啕大哭,李孟已经是知道了这名唤作王三的士兵的情况,算算军功,这名弟弟已经可以退伍回家,并且成为有田地的荣民(退伍兵身份的平民)。

走到跟前,那名千总刚要招呼,李孟摇摇手,到那王三的身边弯下腰来,拍拍王三的肩膀,王三回头一看,想要翻身磕头,李孟一手托住,叹了口气,开口说道:

“等大军回到山东,你就可以退伍了,有什么打算吗?本帅可以帮你……灵山商行?港口?盐丁?你愿意去哪个地方?”

这几个地方是胶州营老兵退伍之后最愿意前往的去处,收入丰厚,并且还有担任地方以及田庄中小吏的机会。

王三呆呆的看着自己兄长的尸体,用手抹了一把眼泪,坚定的抬起头,开口对李孟说道:

“大帅,小的不想回去了,小的只想跟着大帅打仗,杀光流贼……”

在田见秀、郝摇旗驱使流民填河的当天晚上,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和义子李双喜,带领三千轻骑,从大营连夜出发,对罗汝才部声称是有急事回返南阳的大寨,而实际上却是从涡水的上游进入雎阳卫。

在雎阳卫的驻守范围沿着惠济河向南疾走,惠济河和柘城县的交界处,就是贾大山贾家在柘城的庄园,也是胶州营的粮仓所在。

贾家的庄园戒备森严,几乎是贾家能够动用的力量都给动用了起来,还有田庄的庄丁已经胶州营两个营的正规军。

这样的严阵以待,可不是他们三千轻骑能够吃的下来的,他们没敢耽搁,直接是去往归德府城和柘城县的官道和水路上。

这是从黄河向贾家庄园输送粮草的必经之路,也就是所谓的粮道,但水路的船只他们无可奈何。

陆路上倒是有运粮的车马,可是他们这骑兵一靠前,这些车马远远的围成了一圈,押运粮草的胶州营士兵拿着长矛和火铳就是上了大车,以车为城,据城而战,这又是归德府腹地,只要是一开始不被攻破,援兵马上就会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