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二章 弃剿用抚 暗渡陈仓(第2/4页)

南直隶自己的兵马不好用,淮北军不来救援,那只能是指望陈六率领的兖州军了,这九千兵马的调动,辎重和给养,还有驻扎在当地的营房,可都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九千军队沿着运河一路的南下,在宿迁开始沿陆路的行进,让两淮士绅感觉到惊喜的是,山东兵马一出现,闹得无法无天的流寇们声势立刻是小了许多,淮北军渐渐的在海州一带扎根。

想来这支山东兵马也要在淮安府常驻了,跟他们搞好关系,肯定对将来大有好处,凡是有这个身份地位的士绅富商,纷纷的主动和兖州军表示善意和支持。

在九月初的时候,陈六率领的兖州军暂时是驻扎在沭阳附近的刘家庄一带,暂时的休整,准备在九月中旬展开平贼的作战。

大笔的粮草和给养顺着运河,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文如商行做了笔很不错的买卖,囤积多年的粮草总算是找到了买家,孔三德在孔府之中也是被大力的称赞,并不是什么可笑的事情,山东灾荒遍地,可孔家这个大地主却积存着大量的粮秣。

兖州军还没有开始作战,但地方上的治安已经是好转了许多许多,或许是贼人们害怕胶州营的军威。

在沭阳的陈六放出风声来,说是淮安府的平贼方略,是以招抚为主,剿灭为辅,不给地方上造成太大的杀伤。

山东兵马的表态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不过只要地方上能够太平,也没有人在乎具体用的什么方法。

在这个风声放出来之后,马上就有仁义士绅主动出资,收购那些被破坏的田地庄园,连接成片,准备招揽无地的流民,在南直隶耕种。

两淮一带,工商繁盛,盐业发达,这两样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耕种所需要的人力,一贯是有冲突,在这土地肥沃,繁华富庶的南直隶之地,居然有些人少地多的趋势,很多地主也觉得工商和盐业比耕田更加的核算,农业更是相对的萧条。

“仁义士绅”收购田地,招募流民耕种,承诺既往不咎,这不管怎么看都是慈悲稳妥之举,只是这些仁义士绅虽说都是两淮各地的人士,但花钱买地的银子,和经营这些田庄的具体人员,全部是来自山东。

跟随兖州军一起的,还有山东各个屯田田庄抽调的人员,这些人对如何管理流民,更有效率的耕种田地,并且进行半军事化的训练,都有足够的心得。

胶州营兖州军的政策几乎是立竿见影,来前看似不可收拾的局面,迅速的平静下去,大队大队的流民主动的来到屯田田庄,放下武器,拿起农具。

淮北这边局面迅速的平定了下来,但许多股流民却都是跑到淮安府城和山阳和盐城一带。

胶州营兖州军的任务就是平定地方,尽管南直隶的剿匪兵马一再表示,对淮安府淮南一带的流民,他们自行剿灭即可,兖州军依然是大举南下,在沭阳留下两千人驻守,其余大队返回宿迁,在宿迁乘船南下,进入淮南。

这些流民作乱,是胶州营有意引导的结果,不过几乎每一股之中,都有胶州营布置的人手,而且这人手往往是整个队伍的领导者。

等到兖州军进剿的时候,绝大部分的流民都是在引导下,进入了屯田田庄种田吃粮,虽说丧失了自由民的身份,但比起濒临饿死的时候可要强太多了。

但也是有些人已经是在抢掠上尝到了甜头,已经不愿意去坐那辛苦的农夫,这样已经蜕变成盗匪的流民。

这样的盗伙不敢在淮河北部去和兖州军和淮北军对抗,只能是不断的向南,但这些强盗团伙除了给兖州军南下的借口之外,不能给兖州军造成任何的阻碍。

而且原本躲藏官兵的那些手段全然无用,不管他们怎么躲避,总是能被兖州军找到巢穴,并且聚歼击溃。

客军的行动往往都要受到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制约,而且地方上的势力,对待这些外来的兵马都是颇为的敌视,战斗力要减弱许多,不过胶州营却没有遇见这样的问题,盐商方家是南直隶江北一带的地头蛇和首屈一指的大族,处处有他们协助,自然是顺利无比。

方家上下也都是喜笑颜开,自从淮北出乱子一来,他们家的盐货生意收入已经是增加了两成,这还是扣掉了所有给山东的那部分。

生意做到方家这样的规模,想要再向上一步已经是很难,今年这等于是凭空的飞跃,全家上下愈发的觉得当日间和山东总兵主动的示好,这个行动是多么的正确。

但淮北的这次变乱,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场浩劫,原本那些中小地主活的还算非常滋润,地方上也有不少依靠盐业做些小私盐生意的富户,在这一次的流民之乱中,几乎全部是破家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