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舆论风暴(第2/3页)

每次遇险地时候,刘冕坚忍不拔性格都会不停地鞭策自己,给自己信心和勇气。不管是怎么样的绝境和险境,都能智化凶险转危为安。

那些时候,他所能凭借地只是自己的智慧和信心。可是现在,他知道自己多了几张底牌。说得再明白一点,有了一定地实力。

有实力,才有保障。

假如明天那个宫女成功的将消息递出去……神都之内,定然会传得人尽皆知。因为现在的刘冕,可不是当初第一次被迁连到东宫之案的伴读小书生。

他已是堂堂的国公、战功赫赫地民族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人津津乐道的风云人物。朝堂之上,从阁部宰相到不知事的小官小吏,无人不识刘冕。与他有交情的。更不在少数。就在此前和狄仁杰奉命审查武承嗣与武攸暨一案时,满朝文武至少有一半人曾到他的府上拜过贴子。

虽说这种泛泛之交在关键时刻是根本是靠不住的,但无形之中给刘冕营造了大量的人脉积累了大量的人气。****无形之中,刘冕这个名字在每个朝臣地心中已是根深蒂固。他要是有什么动静,定能引导舆论地风向。

仕族官宦乃至仕人们的舆论,向来是皇帝最为关注和忌惮的。皇帝可以不把皇族国戚放在眼里,但是绝对不能无视为皇权根基提供土壤的仕族。仕族人心一散,皇权就必定不稳。江山也就要面临巨大的危机了。

而在当朝朝臣最有影响力的一些人当中。至少有一半与刘冕有着极深的交情。只说这十人盟之中,就有四位当朝宰相李昭德、黑齿常之、魏元忠和狄仁杰。要是这些宰相带着朝臣施压,就连皇帝也不可能不忌惮。

不管是大唐还是大周,向来便是军政不分家。刘冕的根基在军队,在军界地影响力已时无人能及。岂不是当年刘仁轨给他留下的人脉和黑齿常之替他网罗的诸多关系网,单就刘冕这些年来凭着自己打拼下来的辉煌,都足以震摄整个军界。

当今天下最雄武的两支军队,一支左卫。一支右卫。左卫大军是刘冕亲勋,这已不必多说。七万儿郎无论胡汉,谁不死心塌地的忠于刘冕?平常的口号喊得好听是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可是带着他们出身入死打仗的是刘冕,给他们别的军人所没有地荣耀和待遇的,也是刘冕。刘冕在右卫的地位,那就是无人可以撼动和取代的神。

这些,皇帝武则天必然知道。要不然,她怎么会在拘审刘冕之时如此谨慎小心?怕的就是万一闹得右卫军心震怒。*****搞出一阵哗变那也不是没有可能。西京可就在肘腋脏腑之地,这支军队地战斗力又恐怕到令人发指。万一真地闹将起来,谁能平息?

再说左卫,那是与右卫齐名的大周最主要地野战戍卫部队之一。其将领是新近归顺大周的胡将论弓仁。他虽然很少参预政治,可是在军事上却有着高人一等地卓越才能。短短数年。原本跟随在薛怀义手下、那支碌碌无为的公子军。已被他打造成生成活虎的赳赳铁军。与此同时,论弓仁在左卫、在军界的名声也日益升隆。这支军队的忠诚度。也在伴随着战斗力不断的提高。

可是这个忠诚度,表面是对朝廷。但大部分是对直接领军的将领。其道理,与右卫的一样。而且,左卫的职能和所处位置比右卫更加要命----直接卫戍神都!

而论弓仁,当初就是被刘冕劝降归顺大周的。来大周几年了,他几乎没有和谁有过什么交情与来往,众人唯一知道的是---他与刘冕是结义兄弟,对其言听计从。

左卫与右卫,这已经占了关内卫戍部队的一半左右。而且,那另外一半的军队加起来,战斗力恐怕也不及左右卫的四成。更何况,那一半军队当中,还有一只是隶属于刘冕的师兄薛讷直接统率。薛讷的为人虽然忠厚沉稳恪尽本分,可是要他眼睁睁的看着刘冕蒙难而毫无动作,那也是不可能的。

三支大军,十五万左右的人马,近在天子脚下……换作是谁,也会忌惮和心慌。虽然这些军队示必就真敢谋反或是逼宫,可是军心动荡起来,那便如狂风骤浪无人可挡。军心一动,关内的屏障和支柱就要动,整个王朝的脊柱骨就要动。

伤筋动骨,可不是好玩的。

再说民间百姓。代州一役,让刘冕打响了名头,从此鬼龙神将的威名传遍天下。而且刘冕平常很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在百姓的心目中总是一个比较正义的象征。尤其是兰州劝降论弓仁、阴山会盟、以及朔方一战大败突厥修建受降城之后,刘冕的形象空前高大,已然被百姓们视为当今一等一的民族英雄、传奇人物。甚至有好事之人为刘冕谱写了歌辞曲赋口耳传唱,也有一些风骚的文人写了诗辞来记载和赞美刘冕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