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苏秦的嘴(第2/3页)

夏浔微微一笑,说道:“就在这里!敦煌就是沈阳卫、哈密就是开原城,这里就是河西的‘辽东’!昆季将军可能觉得,朝廷对河西不及对幽燕的重视。你看,幽燕之外,辽东之地,屯卫所官兵十五万,设官立府,经略多年,已是坚不可摧,朝廷决不会放弃辽东,收拢官兵于山海关内的,为何对西域采取截然不同的措施呢?”

这一点正是在场官吏豪绅们最关心的问题,他们本来的打算就是两不得罪,大明来了他们迎大明,帖木儿来了迎帖木儿,本来嘛!强敌压境时,你把关门一锁,把我们丢在外面,凭什么叫我们给你卖命?

夏浔道:“原因,很简单,朝廷现在顾不上来啊!”

夏浔把手从两个美人儿圆润迷人的小腰上抽回来,屈指数着:“各位大人,现在朝廷正发兵征讨鞑靼呢,二十万大军出塞,人吃马喂,多少钱粮?这是北边,南边呢,四十万大军入安南,兴灭继绝,为安南陈王讨公道,只这两处,就是六十万大军呐!

再说东面,我有一位知交好友,哦,说起来,他与诸位一样,也是一位虔诚的回教信徒呢。他奉了我朝天子之命,率军十万、战舰千艘,宣抚南洋诸国去了,你们算一看,这就是七十万大军呐。只能说,帖木儿挑了一个最好的时机,趁着我们四处用兵的机会,举兵东来。”

“七十万大军……”

在场的头领们听着都有些眼晕,不过他们并未怀疑,一则夏浔略有夸张,夸张的不多,二来他们消息滞后,军事行动的详细情报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他们去年才刚刚知道靖难期间,朝廷先发五十万兵,又发六十万兵剿燕王,两相比照,并不觉得夏浔的话有什么不实之处。

夏浔又道:“如今,朝廷在甘凉有精兵十五万!”

这一句,他没有丝毫夸张之处,因为这些西域将领不可能对近在咫尺的甘凉兵力也不了解,如果有所夸张反而要弄巧成拙了。

夏浔道:“在陕西、四川、河南,已经集结了大量人马,即便不动用京营卫戍军队,朝廷也可以随时向甘凉再投入三十到四十万的军队!”

这个数字,登时听得在场众人心神大振,唢南迫不及待地道:“国公,如此说来,要保证西域作战,至少五十万人马是没问题的,这……为何朝廷还要收拢官兵,屯兵于嘉峪关内呢?”

夏浔瞟了他一眼,眼神很灵活,将“你知不知兵?”五个字诠释得非常清楚明白,弄得唢南老脸一红,很是心虚地缩了缩脖子,但他还是不明白,既然朝廷可以抽调出这么多兵马,至少一倍于帖木儿的军队,为何不予他迎头痛击。

夏浔看得唢南很惭愧了,这才解释道:“因为,北边、南边都在用兵,尽可能的在中原保留一些机动部队,一旦南北战场出了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才抽调军队出征嘛,未虑胜,先虑败,如今三面作战,岂能不留余力?如果这般冒失地作战,一旦有所失利,岂非满盘皆输?”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

夏浔严肃地道:“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短处。中原军队,多出身农耕,不可能像塞北、西域的百姓,自幼精于骑射,因此,他们必须经过严酷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士兵。我们要训练一个杰出的骑兵,要耗费大量的资财,而草原沙漠中的人,自幼为了生活,放马牧羊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这个训练。

可是中原人,亦有自己的长处,他们善于制造各种精良的兵械,单独拿出来与塞北西域的人去大漠草原上较量骑射虽略显逊色,却胜在可以适应多种环境下的作战,山地、丛林、河网、平原、守城……他们都能胜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扬长避短呢?非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应战敌人的长处才叫英雄?依我看呐,那叫愚蠢!”

“同时,中原军队步骑混编,机动力较差,更依赖于粮草辎重的供给,数十万大军一动,需要大量的粮草补给,一旦粮草不济,就要出大问题,而西域千里不见人烟,远远比不得中原十里一城随时补给的环境,把数十万大军放到旷渺无人的地带,岂非自曝其短么?”

夏浔道:“你们看,河西通道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和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而南北窄,南北两面山岭绵亘,山岭夹峙之间,最宽处不过两百余里,窄处仅几百步,古人谓河西之地‘一线之路,孤悬两千里’,这不是极好的痛击来犯之敌的好地方么?

帖木儿远来,虽驱百万牛羊,也难以长久供给,只要把他们阻在关隘之下,耗尽他们的粮草,待其兵疲将惫之际,再发兵掩杀,岂不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