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再面君(第3/4页)

写给唐姓女子的信则话锋一转,讲自己见驾面君所受的惊吓,骂芦州群吏那一班混蛋目光短浅、坐井观天,使了那么粗鄙的计策排挤程德玄,险些害人害己,牢骚满纸,还夹杂着一些发泄般的乡言俚语,随后又爱意绵绵,大讲情话,还写了几首从唐诗里抄来的并不应景的情诗,看得赵匡胤好笑不已。信尾又讲如今虽居于京城,地位未定,家宅未安,心中惶恐云云,商议待安居之后再遣人回西北向她家中求亲,迎她入京完婚。

这两封信看罢,赵官家对杨浩的疑心顿时去了大半。说起来,他对杨浩是很欣赏的,此人能在契丹铁骑的围追堵截之下率区区三千士卒将五万百姓安然带到西北,实有真正才干。要知道,带着五万平民百姓,可不比三千士卒独自行动啊,若是一员名将,率三千士卒杀入草原,于十万铁骑之中纵横,也未必不能安然而返,然而你给他捎上五万老弱妇孺再试试,能成事者寥寥无几。

杨浩能成人所不能,这其中固然有运气的成份,固然有自己率兵及时返回,牵制了契丹大部的原因,也足以证明他有胆有谋。安然抵达西北后,杨浩奏表中推功揽过的态度尤其得到了他的欣赏。杨浩此人无才学而有才干,放在文官里武功出众,放在武将里文才出众,尤其此人性情直朴惹人喜爱,未必不是一个可堪造就的人才。

不料这时程德玄灰头土脸地回了京城。他折腾了一年,去西北绕了一圈,如今重又回了开封,做的还是老本行——开封府押衙官。

赵光义带着这位倒霉的押衙官去面圣见君,官家面前,程德玄亲口所述较之奏表自然详细了许多,一些日常所见的蛛丝马迹随口说来,程德玄说者无心,赵匡胤却是听者有意,心中疑云一起,杨浩在他心中的地位登时又变成了“且观其言、察其行”了。

这些日子杨浩没有什么异动,几乎都被他遗忘了。

正想到这里,就听车外传来一声惊呼,赵匡胤眉头一蹙,顾若离立即弯腰走了出去。片刻功夫,顾若离便钻回车中慌张禀道:“官家,城中火起,烟火弥天,看来火势着实惊人。”

赵匡胤一听倏然变色,急忙走出车厢,往开封城头一看,只见城中一处浓烟滚滚,不由大惊道:“入城,快快入城。”当下车马骤然加快,向城中飞快地赶去。

这场火着实不小。

开封城人口稠密,除了主要大道,尽是羊肠小巷,两旁高门大户迭架而起。甲第星罗,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这些年大宋开疆拓土,相继灭掉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君王如今全都定居开封。

荆南高继冲、湖南周宝权、西蜀孟昶……,一个个携妃带嫔,举家迁徙,赵匡胤为示宽宏,对他们十分优待,允许他们置地买宅大兴土木,建造种种房舍楼阁,使得开封建筑用地更加紧张。

再加上赵匡胤鼓励官员们买田建房、享用人生,所以致仕退隐的也罢、正在朝中为官的也罢,许多宦囊丰富的官吏都不惜钱财建造豪宅,生前自己享用,死后传于子孙,因此上开封城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实是前所未有。

再加上此时佛道盛行,佛寺、道观到处都是,都是整日香火不断之地,他们的信徒一多,在家里也常常烧香拜佛,一个不慎,起火就成了家常便饭。这时的房屋多用竹木结构,砖石还不流行,一旦起了火,造成的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在此之前,开封城已多次失火,严重的时候一烧就是上千户人家,就是皇宫大内都起火烧掉过宫殿,赵匡胤深知这火的厉害,见了如何不惊。

他的车马自万胜门入城,匆匆驶过金梁桥,就见前方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热浪扑面而来,许多百姓呼号奔走,远远看去,似乎是“建隆观”一带起了大火,不过此时也分辨不清了,因为建筑紧密,周围的民居与建隆观房舍桅角紧紧相依,站在房顶几乎一步就可以迈过去,这火一起再被风一吹,火势登时蔓延开来,如今烟火已笼罩了整个巷子,而且还有继续蔓延的架势。

一见火情如此严重,赵匡胤不由倒抽一口冷气,立即吩咐道:“快,马上传朕旨意,令党进调禁军入城扑火!”

遣了人去调兵,赵匡胤跳下车来往前走,左右生怕官家有失,那些高大汉子立即把他护在中间,行不多远,逃来涌去的百姓便阻住了他的去路,就见一班坊间的民壮,荷担挑水,往来奔走,一个坊正跳着脚的喊:“快快快,有什么用什么,快打水来救火呀。闲杂人等快快让开,莫要阻碍救火。”

一个泼皮推一辆小车,堪堪挡在近河的那条巷子路口却不挪开,嬉皮笑脸地向那坊正问道:“徐坊正,你倒把话儿说个明白呀,是打热水还是打冷水,是打甜水还是打苦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