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0章 盛世曙光(大结局)(第3/3页)

皇城中得知外城已被攻破,朱瞻埈坐在堆满柴草的乾清宫中,想要自焚殉国。张太后苦苦劝他不要做傻事。朱瞻埈说朱允炆能干的事,我也能干。张太后叹气道:“他可没把自己烧死,还好端端地在通州待着呢!”

朱瞻埈一听愣了,再也没有勇气自焚,让太监传话出去,希望能体面投降。

王贤接受了朱瞻埈的投降,很快便稳定住京城局势,又将通州的粮食运了过来。老百姓捧着白花花的大米喜极而泣,对王贤的那点怨气,全都飞到了九霄云外……

将皇宫收拾出来,王贤便恭请建文帝入京。其实,朱允炆一点不想踏入北京一步,这里可是朱棣发迹的地方,每一块城砖都带着浓浓的燕王气息。也许有人会生出报复的快感,但朱允炆只觉得浑身难受,恨不得赶紧敷衍完了猴戏,好回交趾的山庙去……

但自打烧掉金陵的皇宫,亡命天涯那天起,他便已经笼罩在别人的意志中身不由己。此刻,重新坐在龙椅之上,也依然只能按照预先写好的脚本,一板一眼地演着属于别人的戏码。

当年二月,朱允炆下旨复位,改国号为‘正统’。

同日,朱允炆又下旨封王贤为德王,并追封三代祖先。又任命王贤为大都督,总督天下兵马军政。

再一日,朱允炆下第三旨,命削除天下藩王兵权,并命各地藩王限期到京城居住。

各地二十几个亲王,近百个郡王,上万宗室大哗。立即便有十几个王爷起兵造反,也要学着清君侧……

军情报到北京,朱允炆却以龙体不适为由,命德王监理朝政,总摄军政大权。自己居然不顾大臣劝阻,在庆寿寺继续当起了和尚……

王贤立即派莫问、柳升、张义、薛桓、邓小贤五员大将,各率两万兵马,分赴各地平叛。那些废柴一般的朱家王爷,哪里是这些虎狼之师的对手。半年之内,所有叛乱平定,那些造反的王爷,还有和他们勾结的宗室,都陆续被押送回京。

回兵之时,莫问等人顺便把余下的宗室王爷,也一股脑捎回京城,为祸地方近六十年的宗藩皇亲,终于被一扫而光,天下官民无不额手相庆。大军所到之处,乡绅百姓居然夹道欢迎,可见这些寄生虫有多不得人心!

王贤此举可谓一举四得,一是收买了天下人心,二是消除了宗藩的隐患,三是节省了一半的国库开支,四是为他的下一步扫平了障碍……

正统元年腊月,朱允炆从庙里出来,下旨给王贤加九锡。这下就是傻子也明白,皇帝要把皇位禅让给德王了……

不少人开始上表劝进,王贤却不为所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恢复生产、鼓励工商、解除海禁、废除编户等一系列方针的推行上。

这些方针都是王贤针对十几年里切身体会到的弊端,深思熟虑推出的举措,可谓对症下药。三年之后,天下大治、五谷丰登,交趾平定、四海来朝……

而这时,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的朱允炆,再次提出要将皇位禅让给王贤。

这一次,跟三年前的情况大不一样了,王贤已经彻底征服了天下人心,官民百姓早就只知有德王,而不知有皇上。

而且朱允炆唯一的儿子朱文圭,已经被朱棣父子关成了不辨牛马的白痴,也没有子嗣,所以皇位禅让给王贤,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天下文武一同上书劝进,成千上万的耋老士绅到京城跪求德王殿下顺从民意,王贤终于勉为其难,同意接受禅让,定年号为‘鼎元’,但不改国号,依然是大明天下。

随后便是登基大典,册封后妃。

王贤一共册封了一后三妃。林清儿为皇后,宝音琪琪格为皇贵妃,灵霄为贤妃。但热爱八卦的人们,却津津乐道于,那位被封为贵妃的徐氏徐娘娘,到底是不是徐妙锦……

登基后,王贤自称大官人,在位六十二年励精图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自由宽松、文化昌明,工商鼎盛、国富民强,开疆拓土、万邦来朝、史称鼎元盛世。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