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视察(第2/3页)

卫螭略一沉思,道:“陛下,这个活字印刷术,微臣以前也只是听说过,知道其中的原理,具体操作,都是作坊里的师傅们研究出来的,因为谁也没具体弄过这个东西,耗时很长。微臣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找来这些师傅,最近才研制成功,可谓历尽艰难。我们卫府家小业小,印刷作坊只能自己用,人力不足,无法承接外面的活计,如果陛下有意,请派将作监或是工部的师傅们来学,到时,想印制什么,都有朝廷说了算。”

李二陛下瞟了卫螭一眼,笑骂道:“你这滑头的贪财小子,不用和朕强调其中的艰难,朕不会白要你的东西!”

卫螭嘿嘿憨笑,道:“陛下是谁啊,当然不会讹臣民的东西。臣只是说明情况罢了,陛下。诸位大人,已到午饭时间,如不嫌弃,就在敝府用顿便饭如何?我派人去采摘了不少新鲜茶叶,准备了一桌茗菜宴。”

李二陛下一奇,问道:“茗菜?!这是何物?”

房玄龄老爷子也摸着胡须笑道:“陛下,《晏子春秋》上曾记载,晏相齐景公时。食脱栗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子悦说的茗菜。应该就是此物,对否?子悦。”

卫螭笑道:“房相说地对,就是那个茗菜。不过,我家的这个,种类多一些,是我和别人学来的,也算是一道雅食。请陛下和诸公品尝。

孔颖达笑道:“晋时名士常有嫩茶叶入粥的吃法,雅称茗粥,如今,卫子悦有茗菜宴,确实当尝。”

众人说说笑笑中,回转卫府。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在卫府那偌大的饭厅里,茶叶馅儿饺子。还有若干菜式。不太多,一桌茶叶宴,卫螭只捣鼓出二十一道菜式。加上饺子二十二道,最多就还有一个茶水泡饭,好在分量足,不怕不够吃。

李二陛下笑道:“这里不是朝堂,诸公无须拘礼,来来,都坐下,一起尝尝这卫府的茗菜宴。”

当下,李二陛下做了首位,各自坐下,欢欢喜喜的尝了卫府的茗菜宴。待一桌菜吃完,看表情,人人都吃得很满意。卫螭又大吹特吹了一番茗菜地保健作用和好处,且做法也不难,听得众人一阵点头,表示以后要经常吃。

李二陛下带人来参观过后,第二天将作监、工部地工匠就来了,与卫府地师傅们一起,学习活字印刷术,甚至还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在学会后,提出了不少改进方案,让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加趋于完善、便捷。

为此,李二陛下好好奖励了卫螭一番,金子那是成斤算的,一次给了五斤,食邑又给加了五十户,田产也相应有了增加。可怜滴卫螭,刚刚解决了人手不够的问题,马上又有问题来了,还真是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了。不过,这些小烦恼,比起收获来,那都是微不足道的,卫螭赶紧谢恩。

孔颖达道:“亏得子悦的奇思妙想,今后,我大唐地读书人都应该感谢你才是。”

卫螭连忙道:“孔大人过誉了。这功劳,说全部属于我,那是谬赞,其实,功劳大部分应该属于那些匠人师傅们。我不过是听说过这种印刷方法,大概知道怎么一回事儿,要具体的实现,还是靠匠人师傅们兢兢业业的去努力,如果不是他们认真严谨,愿意花心思去思考,去研究,这个方法能不能实现,还是未知数。毕竟,我也只是懂得医术,并不懂得印刷技术,说来,子悦只是门外汉,没有内行人实际操作,活字印刷是做不出来的,不敢居功,起码也不敢居全功。”

这话说的众人一愣。看来这些达官贵人们,还是不习惯没认识到匠人的重要性啊。这是一个时代的观念,没办法。卫螭在心中微微叹息,旋即一笑,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努力不是么?

李二陛下大有深意的看了卫螭一眼,笑道:“这话说地也算中肯。就像你说地一般,汝不过医生尔,以你的年纪,能精通医术,懂得种地,已是不凡,如果再连印刷术这种与你本行截然不同的东西也能懂得,那朕真要好好想一番了。”

卫螭嘿嘿干笑。现在心里挺佩服那些穿越前辈,天文地理精通,物理化学精通,又能造纸,又能造船,还能造火炮,几乎什么都懂,只不知,他们是如何说通地,没被人关进小黑屋剖开脑袋研究么?凡事反常即为妖啊。

卫螭想了想,道:“陛下,臣在海外的国家,见过一种制度,臣以为,或许有我们大唐可以借鉴的地方。”

李二陛下问道:“哦,是何制度,说来听听。”

卫螭道:“海外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研究所,专门研究各种事物的。例如,有专门研究改进农具的,专门研究改进马车的,还有专门研究改进军械的等等。都是一群匠人聚集在一起,研究如何更能有效的提高和改进各自领域的东西。比如研究农事的人,就研究如何能让粮食产量更高,长势更好,耕田的时候,如何能更方便快捷的耕地,用何种方式耕地,对粮食的生长更有帮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