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章 繁华落尽见真淳!(第2/3页)
唐成虽对佛经知之不多,但对这极其有名的一段也知道是出自《金刚经》,不过让他感兴趣的却并非是经文,而是老和尚的书法。
老和尚默经的书法很古怪,整体看来结字匀称,其横画多是入笔尖细,而又逐渐变粗,至收笔时很重,呈现顿笔之势。捺笔也重,转折处不做重按,也没有各家书法中常用的蚕头燕尾,总之看上去不像有意为书,却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安详之感,对,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安详。
这样的书法唐成从不曾见过,至少在目前所见的前朝法帖中没有见过。
老和尚从容默去,唐成也不出声打扰,只是静静旁观,他对经文本身没兴趣,只是细察澄宁的运笔及字中的章法结构,来与自己所习的钟书做比对。
不知何时老和尚悄然收笔,空声问道:“你也喜欢佛经?”
“啊。”唐成从沉思中醒过神儿,先收了无意识跟着老和尚的笔虚空临摹的手指后,才笑着道:“学生与佛经倒没什么缘法,只是师傅您这字……”
澄宁搁笔之后看了看唐成正收回的手,枯木清空的脸上露出一个淡淡难察的笑容,“这是‘写经体’,专为抄写佛经所创,与尔等所学都不一样。”
见唐成不解,老和尚随口又解释了几句,“此体创自魏晋六朝时候,那时有专事为善信抄写佛经之人,名为‘经生’,其字称‘经生书’,久而久之这种书法自成一格,也就有了‘经生体’的名字。经生体并没有太多的讲究,只要做到清楚熟练,安详自然即可。”
“受教了。”
“同是用笔,书法与画技有异曲同工之妙,你且写几个字来我看看。”说完,老和尚已侧身让开了身前的位置。
唐成没料到老和尚突然来这么一出儿,不过既是师父要看,也不容他推辞,当下上前拿起羊毫细笔写下了《金刚经》三字。
唐成写完之后自己看了看,倒也觉得发挥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侧身让了半步的他静等着老和尚点评,面上虽然平静,其实心里还是隐隐有些期待。
“唔,钟元常的八分楷法!”唐成尽自期待,谁知老和尚针对他的字儿也不过就说了这九个字而已。
此时香案上的默经已干,澄宁顺手将之拿了起来递给唐成,“此经共有五千七百二十四字,目下写到的是离相寂灭分第十四,剩下的就交给你了,一天只需写二百字即可,但这二百字不得有一笔脱漏,一字讹误。”
老和尚这般交代必定有其道理所在,只是唐成现下看不明白,反正他每日在练习写字,这也不过是顺带而已,当下便答应着接过默经。
澄宁点点头,从香案边回到了长榻上的蒲团上盘膝趺坐,“你有些日子没来了,今日授课之前,且先说说谢夏阳的六法吧。”
谢夏阳即是六朝时的名画家谢赫,据南陈姚最《续画品》记载,此人写貌人物“点刷妍精,意在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实在算得是魏晋六朝时的人物画大家。因其是陈郡夏阳人,所以后人惯以籍贯称之为谢夏阳,上次课程所讲便是取自他所著的《古画品录》,也正是在这本著作里,谢赫提出了画技六法,老和尚此举分明有考校之意了。
“是。”唐成答应一声,略一沉思后开口道:“所谓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传横移写,此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要义,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其余五法则分讲用笔、设色、章法和临摹等作画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法,骨法用笔是指……”
静听唐成侃侃而言,老和尚待他说完后点了点头,指了指香案道:“那上面有一副老衲前日绘下的院中古槐粉本,你且将香案搬出去,据我这粉本与实物再摹一份粉本出来,下笔之前需切记‘骨法用笔’的诸般要义,去吧,待你临出粉本后,我再据之与你一一分说。”
唐成将上面放着的东西都取下后,自搬了香案带着笔墨出去院中安置好,那柳无涯看来是沉进去了,任唐成闹出这么大动静,俯身在琴台上的他也没扭头望上一眼。
早在上次课程中唐成就已经知道,这个时代绘画远非自己当初所想的那般是国画山水,后世熟知的“破墨法。”“晕染法”要等文人画开山祖师王维出来后才会慢慢发展起来,盛唐之前的画倒类似于后世的工笔,也就是先用墨笔勾勒出所绘之物的外形,随后再据此设色,所以这时候乃至前朝的画都是有颜色的彩画,而不是像后世的国画那样仅有黑白两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