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结局 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第5/7页)
曹文诏是明白人,他知道,就凭对方这二十多万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动,让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连续攻击,关于这段时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大致是时间、地名、斩杀人数——曹文诏斩杀的人数。
短短十五天内,曹文诏率军七战七胜,打得紫金梁到处乱跑。先到泽州、再到润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诏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胜。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诏死磕。
死磕未必能行,死是肯定的。
一个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经损失了近三分之一,这么下去,实在赔不起了。
于是他做出决定,分兵。
紫金梁现在的想法是,曹文诏再猛,也没法分身,分兵之后,就看运气了,谁运气不好,被逮着,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这么办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营之一)去武乡,过天星(三十六营之一)去高泽。
关于结局,史书上记载如下:“文诏皆击败”。
到底怎么办到,我到今天也没弄明白。
但紫金梁、八大王们明白了,混到今天,再不躲就没命了。
曹文诏是山西总兵,山西是没法呆了,往外跑。
跑路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直隶(河北),另一个是河南。
紫金梁去了河南,至少在那里,他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个想法再次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曹文诏同志是很负责的,别说中国河南,就算欧洲的荷兰,估计照去。
在曹文诏的追击下,紫金梁王自用吃了大亏,好不容易跑到河南济源,终于解脱了。
人死了,就解脱了。
所幸,他还算是善终,在被曹文诏干掉之前,就病死了。
崇祯六年五月,紫金梁死去了,三十六营联盟宣告结束。
紫金梁结束了他的使命,接替他的,将是一个更为强大的人。
【合谋】
当然,对当时的起义军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
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一晚上功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
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众位头领而言,能去的地方,也只有河南了,具体的地点,是河南怀庆。
河南怀庆,位于河南北部,此地靠近山西五台山地区,地段很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钻山沟,是个好地方。
于是,崇祯六年(1633)六月,山西、陕西的民军基本消失——全跑去河南了。
河南的日子还算凑合,虽说曹文诏经常进来打几圈,但时不时还能围个县城,杀个把知县,混得还算凑合。到崇祯六年六月,来这里的民军,已经有十几万人。
但好日子终究到头了,因为另一个猛人,来到了河南——左良玉。
三年前,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的时候,最能打的两个,就是左良玉和曹文诏。
就军事天赋而言,两人水平相当,也有人说,左良玉还要厉害点,之所以打仗成绩不好,说到底还是个人员素质问题。
曹文诏率领的,是关宁铁骑,所谓天下第一强军,战斗力极强,打起来也顺手。
但左良玉估计是跟袁崇焕关系不好,来的时候,没有分到关宁铁骑(大多数在祖大寿的手上),只能在当地招兵。
这就比较麻烦了,倒不是说当地人不能打仗,关键在于,参加民军闹事的,大都也是当地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都是苦人家,闭只眼就过去了,官军也好,民军也罢,都是混饭吃,何必呢?
而这一次,左良玉得到了一支和以往不同的军队——昌平兵。
明代的军队,就战斗力而言,一般是北方比南方强。北方的军队,最能打的,自然是辽东军。问题在于,辽东军成本太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彪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