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12章.旌旗未卷 第33节

大汉元平六年(公元208年)。

正月初八,晋阳。

尚书令田畴、太常卿崔均、大司农田豫奉旨赶到晋阳给大将军恭贺新年。

三位大臣详细述说了朝堂现状,并拿出了丞相李玮拟定的一系列国策新案,征询大将军和长公主的意见。

长安朝廷在两件事上犹豫不决,和天子、行台大臣们争执不下。一个是复兴正统儒学的时间,一个是南下平叛策略。长安朝廷认为如今形势不错,天子应该及时下旨复兴正统儒学,进一步提高天子威信,而行台认为,当前重点是征伐南方叛逆,这种关系到社稷根本的国策修改还是再缓一缓。在平叛策略上,长安从今年的上计结果出发,认为今年财赋持续紧张,建议天子固守淮河一线,集中兵力攻打襄阳,而行台则认为大军士气高涨,应该挟徐州大捷之威一鼓作气,直杀江东。

双方争执不下,小天子下旨,请长安派出大臣到晋阳征询大将军和长公主的意见,晋阳支持哪一方,就接哪一方的决策执行。

长公主身怀六甲,仅仅礼节性地见了他们一次,说自己不再过问政事,什么话也没说。大将军目前还是朝廷上公,天子又手诏问询,他不好拒绝,但他又不愿直接干涉政事,于是给了一个礼节性的回复,朝廷应该遵从陛下的旨意。

田畴、崔均、田豫对大将军的态度非常不满,他们直接说明了朝廷的真实意图。天子放出了话,天下一日不平,他一日不回长安。按照目前的形势估计,要想彻底平定南方叛逆,至少需要两三年。两三年后,天子功勋显赫,威震天下,他回到长安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能制衡他?所以现在无论如何都要借着“儒学改良”的名义“援道入儒”,以“外儒内道”作为国策制定的原则,从而逐步限制和削弱尚书台的权力,迅速巩固皇权和相权的制衡,维持社稷的长治久安。

李弘叹了口气。不管是武人还是士人,只要把持了朝政,首先面临的就是权力分配问题。权力的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是大汉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谁都无法回避。

“这几年,朝廷的财赋能维持平叛大战的需要吗?”李弘问三位大臣道,“陛下希望尽快平定天下,这个想法也没有错误,无可指责。如果朝廷能确保征伐所需,不故意拖延陛下平定天下的脚步,我就出面予以劝谏。”

三人大喜。田豫说,朝廷新政的威力越来越大,财赋收入一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朝廷有信心确保征伐所需。崔均也笑着说,大将军既然能理解朝廷的难处,那么朝廷也不会让大将军为难,必定和行台齐心合力。

“你们确信,此刻朝廷提出复兴正统儒学,全面修正官学之策,不会引发儒生们的反对和抗议?”李弘有些不放心,又追问了一句。

“关于在复兴正统儒学的基础上改良儒学,这种讨论前前后后已经持续一年,朝野上下的儒生们对此都有共识。我们乐观地认为,儒学改良的提议已经得到了儒生的认同,朝廷从修改官学入手大力复兴正统儒学的条件已经具备。”田畴郑重说道,“请大将军放心,朝廷会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准确地做出国策调整,以确保社稷的稳定。”

“那好吧。”李弘点头笑道,“你们和陛下都退一步。你们同意陛下打到长江,而陛下也同意朝廷推行儒学改良之策。”

“陛下率军渡淮后,攻击并不顺利。”田畴说道,“一个月来,十三万大军在寿春(寿县)、西曲阳(今淮南)、阴陵(今凤阳南部)一线遭到了叛军的顽强阻击,攻打寿春的军队更是损失惨重,只有关羽将军攻打广陵较为顺利。孙权、周瑜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拼死反抗,继续攻击,不过是两败俱伤之局,这又何必呢?”

“大将军应该劝劝陛下,不要再打了。”田豫也说道,“只要我们攻克了襄阳,江东失去了屏障,它的败亡不过是旦夕之间的事,江东必定因此而军心涣散,惶惶不安。如此一来,孙权、周瑜看到大势已去,必定会缴械投降。”

“世上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李弘笑道,“过去江东和我们之间夹了一个徐州,它不知道我们的厉害,屡屡背叛,反复无常,这种蛇鼠两端的小人不把他打得伤痕累累,奄奄一息,他会投降?先打,打完之后再说。”

三人告辞返京,大将军亲自送到城外。

田畴和大将军共乘一车,他在车上突然问了大将军一件事,“雯儿和秀儿都长大了,大将军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她们的婚事?”

李弘眉头微皱,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