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六五章 等候支持(第3/4页)

所以无论萧敬本事多大,在朱厚照心目中,萧敬远不如刘瑾,甚至连张苑都不及。

就在朱厚照发脾气时,江彬从外边进来,近前后恭敬行礼:“陛下,末将带领两个千人队出关,抓回一百多鞑子!”

“这么厉害?”

朱厚照非常兴奋。

这边刚报告没有鞑靼人靠近边关,江彬就派人逮回来一百多鞑子,就好像是故意要打萧敬和宣大镇将领的脸。

江彬很得意:“人已押送到张家口,陛下是否亲自去查看?”

朱厚照道:“那是当然,马上准备马匹,朕准备骑马去。萧公公,朕这几天先不回来,小事你自行解决,大事留中,出发!”

……

……

朱厚照行事无所顾忌。

想去何处便去何处,骑马就可以,就算是在宣府边关也毫无畏惧,所带随从不过五百,这让萧敬看了既着急又无可奈何。

“陛下又走了?去张家口近百里地,去一天,回来一天,再逗留一天,起码三天,万一出事当如何是好?”

萧敬带着担忧,从行宫出来,整个人无精打采,根本没心思回去处理司礼监事务。

刚走出行宫大门,迎面过来一人,却是被朱厚照召到宣府来挂职宣大总督的兵部侍郎王守仁。

“萧公公?”

王守仁上前行礼,手上拿着一份上奏,好奇打量垂头丧气的萧敬。

萧敬道:“是伯安啊,你来作何?陛下……陛下不在,去张家口了。”

王守仁非常惊讶:“陛下往张家口?我是宣大总督,怎么不知道这事儿?没安排兵马随行么?”

萧敬无奈地道:“先不提陛下出行之事……伯安,咱家且问你,你说大同和张家口外,暂且没有鞑靼人活动的踪迹,为何一转眼,江彬便奏报以两千人马俘虏一百多鞑子?”

“有此等事?”

王守仁对这消息非常意外,作为宣大总督他总领军务,照理说关口内外发生什么战事他都会第一时间获悉,结果他却压根儿就没听说过这件事,连江彬领兵出塞都是后知后觉。

萧敬道:“老朽还会胡言乱语不成?”

王守仁叹息道:“若在下所料不差,根本没有什么鞑子俘虏,很可能又是杀良冒功那一套。”

经王守仁提醒,萧敬突然明白过来,点头道:“那就是江彬乱说,这……陛下过去后遇险可该当如何是好?边关之地当真太平?”

王守仁稍微斟酌后摇头:“难说。”

这回答让萧敬哭笑不得,道:“看来还是得劝说陛下早些回来,或者赶紧派出人马护送陛下北上。伯安啊,你现在重任在身,不是出兵平定草原,而是维护好陛下的安稳。”

王守仁本来还有面圣进言的打算,听了萧敬的忠告后,紧忙行礼:“在下这就去办。”

……

……

朱厚照又往张家口堡,这消息很快传到京城,为沈溪所知。

与这消息几乎同时到京城的,是唐寅亲自带人去新城筹备出兵之事,唐寅特地写了书函给沈溪,请示海上操练兵马细节,准备照章行事。

“……陛下也是,说走就走,从宣府到张家口八九十里路,中间不会出什么偏差吧?”梁储带来消息,此时用闲话家常的口吻跟沈溪交谈,一直用心留意沈溪的反应。

沈溪道:“陛下往张家口,身边有侍卫护卫,照理说出不了大事。”

梁储叹道:“可陛下滞留宣府不归终非善事,长此以往社稷不稳啊……之厚,咱们是否有必要前往宣府,劝说陛下回京?”

作为首辅却在大事上碌碌无为,一方面梁储的能力确实没到独挑大梁的地步,另外一方面就是沈溪太过强势,使得梁储很清楚自己没法主持朝局。

沈溪侧目望向梁储:“去了,就能劝陛下回来?”

“这就是问题所在啊。”

梁储面带难色。

沈溪再道:“之前陛下说要备战,如今备战完成,往张家口或有直接出兵的意思,难道宣府和大同等地斥候,未将草原部族动向调查清楚?”

梁储摇头:“消息滞后,且有风声传来,说是陛下对江彬宠信至极,可能会有杀良冒功之举。”

沈溪道:“这是传闻,还是有确切的证据?”

梁储在短暂沉默后继续摇头:“是萧公公派人带回的话,伯安正在宣府查草原部族动向,如今毫无风声,倒是江彬混得风生水起,听说俘虏了不少鞑靼人……”

“架不住某人真有能力呢?”沈溪随口道。

梁储想了想,摇头苦笑:“旁人有可能,至于江彬,有多大本事之厚应该很清楚才是。这种奸佞小人就不该留在陛下跟前,但无端上奏让陛下惩治,太过草率,或适得其反,只能一步步将这奸佞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