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死守
从人类史学观的角度讲,宇宙里一切奇迹都不算奇迹。
如果非要给奇迹一个定义,那么只有人类创造的奇迹才能算真正的奇迹。
三个小时后,在一万三千余名同事前仆后继带回的更多情报支持下,6322舰队的精英驾驶员江林蔚操控着新型表层材料强化后的穿梭机进入浆磁风暴,并顺利返回。
与她同行的共有五百艘同款穿梭机,但仅她一人的运气好到了极致,在脱机状态下的操作也正确精准到了极致,仅她一艘船带着完整样品成功返回。
技术人员拿到材料后,开始对经风暴洗练后的残余材质进行深度分析。
又六个小时后,江林蔚再次出发,这次她的穿梭机外壳全被改造成了类似之前残余材质的精炼成分。
她再次成功返回。
这次她的运气与发挥都比上次差了些,也被数次卷入高能反应的中心,但靠着穿梭机外壳的强化材质,成功化险为夷,穿梭机只受到不轻不重的破坏。
休息了两个小时后,江林蔚再度驾驶着更大型的穿梭机,搭载着更多实地考察人员与更先进的采集装备飞了出去。
另外还有四十九艘同型穿梭机协同前进,并最终成功返回四十九艘。
江林蔚驾驶的穿梭机甚至直接进入了绿洲星的内部,采集回更多的宇宙微尘以及内部更详尽的参数,证明了天文物理学家之前的能量流计算数据完全正确。
整整37小时过去后,第一生产舰第六材料学实验室正式宣布,首块浆磁风暴适应材料成功下线。
38小时后,该块材料在暴露状态下进入风暴,又被完整带回。
38.3小时后,融合了该特殊材料与新型护盾组成的维生舱完成动物实验。
自此,所有生产舰开始火力全开生产新型材料,疯狂爆产能。
6322舰队总用时不到39个小时,牺牲共计两万四千余人,完成了这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遗憾的是,立下赫赫功劳的江林蔚在第33小时的一轮考察中,不幸遭遇极强风暴,只来得及将黑匣子送出,穿梭机便彻底解体。
江林蔚以及同行的五十余名工作人员壮烈牺牲。
……
在新材料产能开始持续爬坡时,6322指挥室里,路广达正向安德烈等人讲解穿越方案。
“现在我们有两种方案。第一,将生产基地放在外面,改造现有舰船。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节约材料,可以在三天之内将部分舰船送进去。第二,建设一条巨大的筒状管道,贯穿浆磁风暴,让我们的舰船可以安全通过。不过以6322舰队的生产力,不可能在三天内完成,我们还需要其他舰队的帮助。”
安德烈想了五秒,分析两种方案的利弊,最终拍板决定,“采用第二种方案,直接修建通道。只要撑过最艰难的时间段,后面不管是我们,还是后续赶来的其他舰队,都能进退自如。同时变更设计方案,给通道预留出武器舱位空间。这既是通道,又是堡垒。”
又经过短暂商议,通道被正式命名为天洞。
两天过去,在8119舰队抵达时,6322已经利用新材料改造完成工程舰共计一千三百艘。
这些工程舰将会被用到天洞的建设上。
由于浆磁风暴可以切断通讯,工程舰的操作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会很大。
平均每艘工程舰至少需要50名操作人员与驾驶人员。
操作员与驾驶员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培训。
8119舰队在行进道路上也没闲着,沿途一直在快速改造生产舰的功能,进行产量爬坡,且已经储备了不少材料,抵达时8119舰队的新材料产能刚好达到极限,且第一时间开始将储备材料用在工程舰改造上。
如何快速建造天洞,既是管理问题,又是生产问题,同时还是个数学问题。
建造天洞这事并非孤立存在,是由一条庞大的产业链组成,牵扯到方方面面。
基础科研工作者的任务是完成工程舰的核心原理设计,以及完成天洞与浆磁风暴层的数据模型建立。
工程师的任务则是与科学家一同开动脑筋,不断设计改良工程舰的性能与设计方案。
生产人员则要将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理论转化为现实。
在天洞工程舰之外,还得有部分科学家要继续分析浆磁风暴的能量特质,以尽快实现外部能源的更高效率收集。
同时还得有部分生产舰要在外层修建更多的能源收集舰,以及持续产出建造能源舰与工程舰所需的其他材料。
要让能量变成最终产物“天洞”,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环节。
在这过程中,得将每一步都控制到极其精准的程度,再将每个不同环节里的资源分配,用看似原始,实则永不过时的微积分数学方法进行计算,还得考虑战争与其他人类舰队抵达,生产力继续拔升等等变量因子,才能完成最完美的规划。